治學如理亂絲,愈理而頭緒愈繁。然千古聰明才智之士,畢生埋首於學術,雖紛而益固,歷萬險而彌堅者,蓋心存淑世,志從學術思想以濟救人心之陷溺也。仲尼刪《詩》、《書》而訂《禮》、《樂》,樹中華文教之規模,光芒萬丈,照耀古今。釋迦辟邪說而立宗創教,闡人天之奧秘,說法如雲如雨,普施眾生而不分中外,而移植於中土。昔人有言,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信其然乎!
佛學汪洋浩瀚,無可涯岸,後世分河飲水,但取瓢飲而鼓腹者,只各適其所志,潤其知見,而無妨於雨露之廣,河海之量,猗歟盛哉!近世以還,西學東漸,物質文明挾歐風美雨而驟至,東方人文之學,亦隨狂瀾而欲倒。於是有志之士,沉潛韜晦,崛起於故紙之間,溫故而知新,默然而治慧學,藉求人類真理之歸趨者,大有人焉。
力求還原佛學
余於1949年春來台,初識黃教授公偉,彼方主筆政於《全民日報》,長厚誠篤,藹然可親。而彼此不知其所學。因緣聚會數面以後,不通往來已十有餘年。今秋同講學於輔仁大學,重逢於車次。方知其力學之勤,著述之富,誠仁人志士之用心也。一日,公偉兄以所著書相贈,並舉《佛學原理通釋》,囑余審讀而為之序,瞿然驚其付托。塵勞垢染如余,日無暇咎,恐將難全友信,欲求案無積事,即竭夜翻閱一遍,擇其要者而為之介。
此書志存辟謬,力求佛學之原,故偏重於原始佛教小乘之理,侔於東瀛明治維新後諸名家佛學之論據,而加以作者力學心得之知見,誠乃晚近數十年中治佛學者不可多得之佳作也。足為入德之資糧,有輔於釋迦之教匪淺。至於大乘諸說,般若、唯識、中觀之義,略而未詳,蓋欲待諸他日之專論,余將拭目以觀其大成焉。公偉兄行宗儒術,心遊佛境,著作等身,有筆如椽,苟非宿植德本,豈能為此。為此合十稽首,隨喜贊嘆,殆為異時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緣歟!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