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分享了兩個情況,今次再分享以下幾個例子吧!
一、學校生活充實,家庭生活卻留白
在香港這個急促的社會中,學校肩負著提供孕育未來主人翁的元素。當社會步伐愈快,我們更需要有空間去承載及思考。我的選擇是與其花錢送子女去學一些他們不太喜歡的才藝活動,倒不如陪伴他們玩,或是讓他們的生活留一點白。我見過女兒年幼時與金魚對話,又經常看到子女閒時拿著剪刀動手製作「迷你家具」。就像在剛過去的星期天,七歲的兒子就利用「環保紙」製作了一個紙櫃,目的就是把他那七凌八亂的橡皮擦存放得整齊一點。我們希望留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摸索思考,並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我常常為他們安排得「充實與滿有意義」,他們何來需要思考想出解決生活所需的方法呢?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了想像的空間與習慣。人生的「留白」要自小養成,當有一天,我們不能為他們安排多姿多采的生活時,他們就可能感到人生「悶場」,看不到留白的美,也體會不到「留白」能啓發人生的意義。
二、學校試卷內的是閱讀理解,我重視的是閱讀興趣
無可否認在香港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學校考試確實是一種自古以來都有其重要的功能。翻開考試卷,不論中文科及英文科都不乏「閱讀理解」的試題。雖然我不反對在測考前多做一些所謂「閱讀理解」的練習來讓孩子感受一下時間的掌握及了解一下題型,但我……但我在家不會再添購一些閱讀理解的練習來加重他們的「負擔」。我愛把家中打造成為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從小建立閱讀的習慣。還記得我的孩子在初入讀小學時的識字量確實比同級同學少,因為我仍然容讓他們在圖書館選擇他們喜愛的圖書,尤其是圖畫書。我欣賞他們細味那圖畫故事,尤其在「無字書」中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及表達能力。從他們漸長,可觀察到他們是會自動自覺看字,因為他們已體會到只看圖畫的不足,這種自發的閱讀,就是我想他們培養得到的。
三、我不靠對學校運作的熟悉,我靠人人都可善用的社區資源
説實在的,因工作關係緊貼著香港課程發展20多年,我自信是熟悉及明白學校課程對孩子的重要及要求,但我不把學校的那套搬回家中,因為家庭教育是另一套方案。我深信,如果只看著學校教育而在家中建立多一間「學校」,孩子一定是透不過氣來。因此,我喜歡利用社區及社會的資源,讓孩子多往外看。我所用的資源簡單得很,就是區內的圖書館、體育館和公園。偶爾在長假期,一家人走到大學吸一吸那「書卷氣」,感受一下大自然之餘又感受一下大學校園的文化。
四、家庭教育向「貼題目」say NO!
擬定試卷,分辨考核重點絶對是我多年來與工作有關的項目。隨著現時通識或常識考試加入時事題的普遍性,我身邊有不少家長朋友都替子女「貼常識題」,甚或見過擬定一份常識題題目連答案讓子女溫習。記得在年多前收到友人電話,他為著子女呈分試而向我查詢知否近日學界會用哪些時事題目,他希望我給他一些意見,幫助一下他為子女製定溫習題目。噢!既是時事題,又怎可預測不同學校的取向呢?這種「貼時事題」的方式完全破壞了時事題的原意!身為媽媽的我,從不為子女「貼題目」,若然要猜教師會出甚麼,這個責任也不是我。溫習是平日的功夫,如果因為父母的能力而讓子女自小經驗「貼中」題目的經歷,這讓子女體會的又是甚麼呢?年紀小小的他,需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學習與吸收新知,如果「貼中題目」是基於父母的功力,那他長大至某一學習階段時,他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或說根基不穩,又或接受不了失敗。時事就是時事,通識就是通識,責任交回子女在日常中汲取吧!
後記:
如果上述心得你也有一點認同,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教養子女的重點不是用專業知識,而是用心為自己獨特的孩子調節學習所需。或許只有一點不同的就是在我未有孩子之前,我因為工作的緣故而需要學習與兒童發展有關的知識,但今日你也可以為著子女的今天和未來去了解他們成長所需,時間一點也不遲。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父母,如果父母能了解他們的成長需要,再配合他們的特質和性格,定能與他們一起走過充滿愛的路。
本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