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卦》的變卦

──《易經.困卦》對香港管治的啟示(三之三)

變卦就是從原來的卦象(本卦)變化出各種可能的狀況,依次為兌、萃、大過、坎、解、訟等卦。

《易經》是中華文化大道之源,凝聚寶貴的中華智慧,推天道以明人事。本文從《易經.困卦》的卦象與變卦之象,推論香港目前面對的困境,並試圖用《易道》智慧尋出解決之道,同時向新任女特首做出建議,作為施政的理念基礎。

若從初爻開始(註一),僅一爻變,會出現各種變卦。變卦就是從原來的卦象(本卦)變化出各種可能的狀況,依次為兌、萃、大過、坎、解、訟等卦。啟示面對困境,為求脫困,必須秉持「致命遂志」的精神,力求化解,不可懈惰,馬虎了事。須藉眾人之力,使眾人能「忘其勞,忘其死」,而前來相助,這需要很高尚的正義道德力量。此時,更要牢記,必須秉持和悅的態度,不可動氣結怨,遂有《兌卦》(和悅)之象。解困須聚集眾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要聚之以正,同時尚要求賢人相助,遂有《萃卦》(聚集)之象。

化解困境是一件艱巨的工作,難免受挫、或被打擊,因此要有「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的精神,遂有《大過卦》(太過、不尋常)之象。此際,應特別慎重處理,不能輕舉妄動,且要去除小人,以免敗事,遂有《解卦》(解決、緩和)之象。同時,要有信心與專心的素養去面對困難,遂有《坎卦》(重險)之象。脫困、解困是處理困境的下策,上策是使困境無從發生,因此,做任何事之初,應「謀慮於始」,方切實執行,遂有《訟卦》(爭辯)之象。

《困卦》錯綜之變的啟示

錯卦與綜卦是由本卦變化而來。把本卦(在此即為《困卦》)的陰爻變成陽爻,陽爻變成陰爻,成一新卦,是為「錯卦」。而把整個本卦上下倒轉過來,就成為「綜卦」。這是原來本卦的變化的一些法度,也是用來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境況,以作推敲。《困卦》的綜卦為《井卦》(養、靜固),錯卦為《賁卦》(文飾、修飾),一旦遇上困境,首要是靜下來,切記急躁徬徨,然後思量如何補救。

從《困卦》初爻變,成《兌卦》,再變成《艮卦》(《兌卦》的錯卦)、《巽卦》(《兌卦》的綜卦),如下圖(註二):

人一旦陷入困境(《困卦》),首要有「致命遂志」的精神,其次是要以和悅的態度待人,促使為吾人效命,能忘其勞,忘其死,遂有《兌卦》之象。其次尚要有謙愻的素養,行事之際,應秉持「申命行事」(重覆命令,推行政事),以求貫徹,遂有《巽卦》(卑順)之象。不能剛愎自用,頑固不靈,應順勢而為,能行則行,應止則止,且「思不出其位」,即不超越所處的本份,遂有《艮卦》(止)之象。

當《困卦》變至《萃卦》(聚集),當以正聚集人力、物力、財力,至相當程度,就有蓄積或畜養,是為《大畜卦》(蓄積、畜養)。當畜至相當程度時,則事情在上進、升進,是勢所必然,遂有《升卦》(上升)之象。

當《困卦》逐步階升,變至《大過卦》(太過、不尋常),欲要不尋常地解困,行事要特立獨行,不畏艱難,同時要高蹈遠隱而無所憂悶。此外尚要有慎言以養德,節飲食以養身,養賢以及萬民,遂有《頤卦》(供養、自養)之象。

當變至《坎卦》時,面對險陷,必須秉持信心和專注,才能出險,邁入光明坦途,遂有《離卦》(光明)之象。至《解卦》時,欲解除困境,要言有事實,行有法則,遂有《家人卦》(法度、感化)之象。同時,尚要有「反身修德」的素養,改過遷善,遂有《蹇卦》(險難)之象。

變至《訟卦》(爭辯)時,為避免爭執,適宜「作事謀始」。一旦發生爭議,難免會傷害明哲,此時,應艱難守正。當臨眾時,宜暗藏其明哲,遂有《明夷卦》(創傷)之象。秉持誠信通達、守正與敬慎處理,才可化解。遂有《需卦》(緩待、寧養)之象。

結語

祝願新任女特首林鄭月娥,能從《易經》與中華智慧中得到啟示,為香港帶來新的希望和福祉。
祝願新任女特首林鄭月娥,能從《易經》與中華智慧中得到啟示,為香港帶來新的希望和福祉。

對於權貴,筆者向來不抱任何奢望,因為當位者往往侷限於自己的素養而執迷,或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形勢使然。能跳出樊籠、高瞻遠矚、捨己為人、為公忘私者,能有幾人?因此明君難求。《易經》的智慧,從不會巨細無遺,列出執行細節,只重啟示,讓人們深自感悟、遵道而行。十多年前曾撰文詳論香港的管治和建議(註三),可惜曾蔭權特首完全背道而馳,終至身陷囹圄。中華民族數千年悠長的歷史教訓,早已凝聚寶貴的管治智慧,權且在此作一總結。

唐太宗的盛世貞觀之治,不外乎「知人善任、提倡文教、整頓吏治、崇儉愛民、改善制度、平抑門第」。(註四)而當政者以史為鑒,當「知足自戒、知止安人、思謙自牧、戒奢以為度、慎始而敬終、虛心以納下、正身以黜惡,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註五)再修煉「九德」(註六) ──寬大而有紀律、溫和而又能力、嚴謹恭敬而不冷淡、謹慎而有能力解決問題、外柔而內剛、內在充實、勇敢而有正義感。切實修己安人,自能國泰民安。

祝願新任女特首林鄭月娥,能從《易經》與中華智慧中得到啟示,為香港帶來新的希望和福祉。

(全文完)


註一:《 易經管理哲學與應用》,陳家成編著,1998,(下)272頁。

註二:《 易經管理哲學與應用》,陳家成編著,1998,(下)275頁。

註三:《 於無聲處》,彭泓基,2005,中華智慧管理學會。

註四:《 貞觀政要》。

註五: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誠能見可欲, 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註六:《 尚書.臯陶謨》:「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柔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國學新視野》2017年6月夏季號 封面
《國學新視野》2017年6月夏季號 封面

摘錄自《國學新視野》,本社獲授權發表。

國學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