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之痛 導演玄武門之變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三)

玄武門事變,在於三子爭皇位繼承權。回顧事情的發展,不是因李淵胡塗這樣表面的原因。

李世民玄武門殺兄殺弟而奪得帝位,史書上認為是李世民一生最大污點。但筆者認為過不在李世民,而在李淵。

玄武門殺機四伏 一箭定江山

當夜秦王府一致決定反撲後,李世民連夜立即寫了一篇密奏,繪聲繪影列舉建成元吉如何穢亂後宮、如何矇蔽聖體、如何屢次陷害自己。李淵讀了當即表示明日早朝,將會同重臣徹底查究。當建成等從後宮張婕妤處陡然得知此驚震訊息,六神無主。元吉認為先調動軍士護宮府,再託病不上朝,使無對證。但建成認為該上朝方知虛實應付,結果無奈一起上朝。

第二天,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拂曉,李世民、長孫無忌、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屈突通等先到上朝必經之地玄武門。尉遲敬德率領數十騎兵隨後護衛,裴寂等大臣則已奉詔上朝。不久建成與元吉並轡施然而至,突然發覺玄武門佈置與往日不同,下意識暗藏殺機,撥轉馬頭退走。李世民即拍馬追趕,元吉回身拉弓射箭,但心下慌亂,箭不上弦。李世民久經戰陣,箭法尤佳。這時李世民已一箭便射死建成,墮落馬下。隨着元吉亦中箭,帶傷狂奔,尉遲敬德追及補上一槍,登時了結。這時大批東宮甲士趕到,與秦府後至兵員廝殺,難分難解,血花四濺。尉遲敬德於是把二人頭顱割下,懸掛在門樓上,大呼建成元吉已死。東宮武士見了,一哄而散。

斯時李淵正與眾臣朝商議此案,聽報玄武門外廝殺,不知究竟何事。陡然見到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威風凜凜闖進來,慌忙問他意欲何為。敬德說:「太子和齊王造反,臣下特來保駕。」李淵驚疑未定問:「秦王呢?」李世民趕到,即拜伏地下太哭,朝臣見此血肉相殘場面亦多下淚。李淵說:「我明白了!」。

諷刺的是尉遲敬德全副武裝闖入朝上,大有逼宮之意,而說保護皇上;明明世民造反,卻說太子造反,顛倒是非。李淵知道風向,也只有即時承認李世民所作所為。玄武門一舉得手,主要原因是守門將領是李世民一夥,否則不易成功。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得到徹底勝利,將建成元吉所有兒子殺盡,免留後患。兩人門下重要黨羽百多人,因敬德請求,全部赦免。齊府財物,全歸尉遲敬德。形勢是對方苦苦步步進逼,生死關頭,關係秦府數十人口性命,李世民何來不會反撲?

李淵裝胡塗 忌憚世民

李世民二十七歲登基,揭開大唐鼎盛一頁。(Wikicommons)
李世民二十七歲登基,揭開大唐鼎盛一頁。(Wikicommons)
 不久李淵退居太上皇,唐朝新時代開始。玄武門事變,在於三子爭皇位繼承權。回顧事情的發展,不是因李淵胡塗這樣表面的原因。好些史書根本寫李淵其實甚為精明,且善於箭法。有些書說李世民初年結交各地英雄好漢,財資那裏來?都是李淵給的。二兒子有反叛隋室之志,也是受其父影響的。只是李淵個人不欲出面,便於進退。

舉旗反隋之始,最初建成元吉都沒有參加,後來攻城掠地全憑世民。建成位居嫡長,稱帝後封為太子也說得通。但在李淵心中李世民只是隻軍犬,為他擴充地盤而已。李淵事事偏坦建成元吉,掣肘世民;事事裝胡塗,有意無意都壓世民。但一遇戰事不利,便輕許更換太子為餌,藉以驅使世民勇戰沙場,李淵何以如此偏心?

從諸多事件看來,其實李淵心下懼怕這個兒子。因為這個兒子太厲害,他精明到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掌控這個兒子。登基稱帝不久,便把兒子文武全才的得力助手劉文靜一刀殺了,減弱世民的力量,恐怕劉文靜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死因。

建成武裝部隊圍攻仁智宮,雖說目的對付李世民,但難保不會逼宮自己稱帝,因南北朝時代已多見如此。但李淵仍不問罪,筆者以為主要原因留下建成一脈,來平衡世民的勢力。李淵早相信世民有帝王之命,當日恐防隋帝知悉而問罪家族。今日自己為帝,則要防小兒子篡位,此點芻論至今尚未見史書道及。李淵家族胡風,不立嫡長而立軍功,也沒什麼大不了。或者,絕口不應允會更換太子,使世民心死安分,玄武門之變或可不致發生。當領袖如此不公,能有好下場則屬異數。

李世民秉公處事 大唐開國氣象一新

李世民二十七歲登基,揭開大唐鼎盛一頁。他首先把三千宮女連同苑內鷹犬一同釋放。再選派秦府精英,連同政敵建成元吉門下人才,一視同仁充任要職。又擴充秦府本來的文學館為弘文館,將二十萬卷藏書重新整理。命朝中文學之士輪流參閱,再在退朝之後與之暢論古今以為施政得失參考。

李世民還即時解決原府內班底個個爭功討賞問題。他說王者大公無私,還分什麼新舊,只該選用賢才。朝中職位,均是能者當之,大有珍寶可以獎賞,職位不能獎賞。秦府取得勝利,眾人已免去刀斧之厄,無才而任只有製造禍亂。李世民叔父淮安王認為自己勇戰沙場,流汗流血,官位反而在房玄齡杜如晦之下,表示不服。李世民指出他雖上戰陣,曾望風而逃,曾全軍覆沒;而房杜兩人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功,且有安邦定國大才,當位居要衝。眾人見李世民大公無私,對叔父如此,再也不敢借題異議。

有人提議嚴刑治國,國民動輒得咎。李世民認為隋末多暴民,由於失政,民無以為生,挺而走險。今任用廉潔官吏,減輕傜役,不匱衣食,刑法無須過嚴。魏徵亦認為戰亂後民間愁苦,衣食足便易於教化,故唐無漢武之苛政。一次臣子給李世民看「明堂針炙圖」,發現人的五臟靠近背部,便下旨廢除鞭背之刑。他又下令修正不合理律法,凡死刑必三覆審。可見李世民以法治國,以仁立心。貞觀之盛,殊非意外。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