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3:49:4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熱鍋裏的螞蟻——國際化衝擊下的香港人

由於本港大學競逐國際排名,也由於近年香港社會加速走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大直路,大學用了不少資源,網羅了一大批頂尖的學者來港工作。一些來港學者,由於一向在世界頂尖學府受教或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十分高,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應提高本地生大學名額,他們暗裏不以為然,因為本港進入大學的學生雖然已經是精英的精英,但在他們心目中一般仍是「未夠班」。
最近與一位在大學工作多年的朋友談了一回,他提及近年在大學職場裏的一些生態變化,若與一些中學界朋友提供的資訊拼在一起,頗令我感到擔憂。這與下一代的高等教育與出路有一定的影響,在此與大家分享。
 

取錄外地生成未來趨勢

 
他說由於本港大學競逐國際排名,也由於近年香港社會加速走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大直路,大學用了不少資源,網羅了一大批頂尖的學者來港工作。乍聽起來,我心中暗暗叫好,我們的高等教育走在國際前列,政府打造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的期盼,不是可以實現了嗎? 豈料對方暗歎一聲,說出另外一些道理。據他所說,那些來港學者,由於一向在世界頂尖學府受教或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十分高,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應提高本地生大學名額,他們暗裏不以為然,因為本港進入大學的學生雖然已經是精英的精英,但在他們心目中一般仍是「未夠班」。至於高級學位,他們都較喜歡取錄外地學生,因為有利大學的國際化,收外地生有分加,又由於大學的排名提高了,這又可以吸引外國人來港入讀高級學位,而這些國際學者對本地生有較高要求,可能令人覺得理所當然:公帑用在優質教學,但若問他們是否應增加資助本地生入讀大學名額,他們大多持反對意見,這真是令人心情矛盾的事,正如我們有藥性猛烈的補藥,但身體虛不受補,無福消受。誰之過?
 
若大學裏公帑資助的名額沒有提升,我們的中學生一方面難以進入正式的大學,唯有用自資課程填塞幾年的空間,素質如何?就業前景如何?畢業後失業兼負債的大學生的怒氣一定不少。即使你修讀資助課程,若校方要求出奇地高,中途被殺走的機會大增,他最後歎一句:「唯有自求多福。」我不知道以上想法及說法是否過分誇張,但若與我在高中工作的朋友口中聽來的引證一下,總覺得問題也不少。
 

一「試」功成萬骨枯

 
話說中學六年制,大學四年制實施了,中學課程及大學收生也有一定的改變,據說因為要設計一個嶄新的高中文憑試,又要在國際社會升大學有認受性,考評局不得不在課程及考試上加大力度,中學加課時、假期惡補在這幾年已不是新聞,也有人說我們的文憑試裏英文卷的深度可說是世界之最,乍聽之下,暗喜我們學生優秀之餘,也浮出了一個疑問:一「試」功成萬骨枯,只有約百分之十八高中畢業生入讀正式的資助大學學額,其他陪太子讀書的同學們,讀了六年中學,會否因為這個要走進國際的文憑試而成為炮灰?有人說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要競爭,要在全球化、國際化的世代爭一席位,這是理所當然,但這些弱者,被強者吃掉的,也是我們的學生,甚至是家人,我們也有不忍吧。
 
想到這裏,我反思國際化、全球化雖然是必經階段,但在過程裏我們也一定要有適當配套協助不同能力與興趣的人去走前面的路,中學及大學的課程要多元,也要有不同的職業與專業成份,這似乎是要深入研究及實踐的方向。
 

國際化、全球化乃雙面刃

 
同一道理,所謂以小觀大,我漸漸明白國際化、全球化似乎是一把雙面刃,我們的住屋問題、醫療問題也會因為國際化,而備受影響,更多世界上的強者愛上住進香港,接受本港的醫療照顧,把我們的豪宅價錢推高了,也把我們的私家醫院收費承托起來,升斗市民的生計便會更加困苦了。
 
12月28日是港島西線鐵路通車的日子,部分市民欣喜之餘,有些在西區租賃店舖經營零售的老闆卻因加租而打退堂鼓,考慮因租金上升結束營業,怪不得有人說,某地方蝴蝶拍翅,可能最終引致在遙遠的彼方形成風暴。
 
全球化的真義在此?每一個小變動都對大家有影響。據調查所得,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很低,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在條件不足、配套欠缺下走得太前?
 
我在此呼籲有關當局,在各個民生範疇裏,我們都要着力研究,不然,人與人的差異會愈形明顯,我們的快樂指數也會加速滑落。那個時候,長壽對於港人又豈是福氣?
 
關鍵詞: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