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難題未解決

市場尚未成熟;投資者若要更多選擇,便要透過海外的可持續發展基金購買。

近十年全球氣候暖化為人類生活帶來極大威脅,故各國不斷推行環保政策欲解決問題。據德國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數據顯示,今年4月,德國有85%電力來自風能、太陽能及潮汐等可再生能源,消息再度炒熱投資者對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產品的興趣。

雖然報告顯示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於社會應用層面發展不俗,德國更定下目標,希望2030年前能夠全面禁止使用燃油發動機,屆時85%電力都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50年希望能把碳排放量降至1996年的20%左右。不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創新高,電價卻不斷颷升,德國的電費就較美國貴數倍。

電費高企衍生社會問題

筆者認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是全球大勢所趨,但當中有兩大難題必須面對:一、天氣並非人類能夠控制,因此發電技術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天氣好時電量大增,但天氣不好時便要尋求儲存足夠電量的科技支援,以防止電力短缺;二、電費昂貴,畢竟可再生能源講求可持續性運用,政府必須平衡經濟、環保及社會三方利益,例如當窮人無法負擔電費時,政府須提供補貼等措施。

無可否認,德國是非常主動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國家,成績有目共睹,政策值得各國借鏡。不過筆者認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會受限於不同國家(或城市地區)的地理環境及基礎建設,以香港為例,根本不夠土地發展風能及太陽能,加上樓宇密度高,即使天台安裝太陽能板,也容易被周圍建築物遮擋,而且電費若升至德國水平,相信也會衍生出社會問題。

綠色金融市場尚待發展

至於投資者最為關心的綠色金融產品,最為人熟悉的一定是綠色債券,近年其發行數量更以倍數上升,主因是受到200個國家達成聯合國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以及中國「十三五」規劃包括「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綱要等利好因素帶動,令不少金融發行機構對綠色金融市場前景感到樂觀。

不過,本港綠色債券的發行商只有2至3個(例如港鐵公司(00066)曾發行6億美元的10年期綠色債券),市場尚未成熟;投資者若要更多選擇,便要透過海外的可持續發展基金購買。然而,要真正發展這個市場,仍然困難重重,需要政府和業界的積極配合才能有機會成事。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