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需要鍛煉
年輕人,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人才。天才屬於少數,天賦雖佳,卻未必容易成功,關鍵在於後天的鍛煉。大多數人可以成為人才,途徑是學習與磨練,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後知之。特別是當代知識發展迅速,事物的複雜性愈來愈高,知識很容易落伍。
年輕人可以有些特性,但主要始自無知,無知便少有周詳考慮。初生之犢不怕死,並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不知死亡的威脅。好的是年輕人可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不會畏首畏尾。不好的是蠻牛亂闖,破壞多於建設。而世道艱險,不少年輕人也早為所陷,變得奸險,失去原來的天真純樸,也會容易為奸人利用。
社會的發展,是承先啟後,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承先啟後中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重要之處是延續,不是不停地翻新更革,白白折騰。延續代表智慧與經驗的匯集,代表社會財富的積累,需要一定的平穩才可以實現。匯集與積累愈多,社會的發展愈是容易,翻天覆地只會帶來破壞與衰落。因此,年輕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是初生之犢的亂闖亂撞,而是學習與積累,延續社會的發展。這些屬簡單的道理,可惜香港社會似乎是忘記了,或許從來不知。於是,社會對年輕人不是教育、鍛煉,而是縱容、放任,甘願讓他們破壞法治與民主,不懂得與他們講道理,以法制規矩來約束他們,使他們懂得責任,更不會教導他們不要為政治勢力所利用。
不應過度縱容、照顧青年
青年議政、論政、參政都是好事,發揮青年作為公民的責任與權利,但不能把青年視作特權階級,在政治上有優先待遇,否則會向青年及社會發放不恰當的訊息,違反公平原則,把政治參與變成政治照顧。而在政治照顧中沒有公平原則,便容易再變成對某些團體、個人的照顧。在建制派的陣營內,對青年的特殊照顧往往變成富二代、富三代的蔭庇,也會構成師徒門派和各種拉關係的不正當做法。
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採取多種手段拉攏青年,最著名的例子莫如舉辦青年舞會,讓青年可在社交娛樂裏耗盡精力和智慧,不去挑戰殖民地政權。然港英政府卻從沒設立特別途徑,讓青年議政、論政、參政。殖民地政府的做法是吸納社會精英,把可能反對的勢力轉換為建制力量,但並不考慮給青年特殊照顧,主因是青年缺乏經驗、學識與能力。殖民地政府毋須害怕青年、拉攏青年,而把青年納入決策體系也無甚作用和效果。
回歸近20年,我們沒有看到現時的青年比當年的青年更具經驗、學識與能力。反國教、佔中以至旺暴的青年人聲勢,主要是政府縱容而成的。政府依法執法,青年囂張的聲勢便一時而絕,投機者雞飛狗走,也使不少青年重新思考。
香港現時的情況並不是青年受壓、受排斥,更多的是社會家庭各方過度呵護。應對之策不應是繼續過度縱容、照顧青年,而是讓他們多所學習磨練成材,對其個人、家庭及社會才有好處。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