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談到「普教中」和語文能力的關係,結論是兩者並非直接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深入了解,才能夠說明清楚兩者如何影響小朋友的學習。是次接續希望談到的兩個問題是﹕
- 是否必要分出「普教中」和「粵教中」的優劣?
- 當我們討論「普教中」時,我們是否討論同一樣的話題?
在比較「普教中」和「粵教中」之前,筆者希望在本文先處理第二個問題,了解一下當我們在討論普教中時,究竟我們在說什麼呢?在這裏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現時香港小學推行「普教中」的概況。
推行「普教中」所思考的方方面面
就區域而言,新界地區比港島區較多小學推行「普教中」,原因是較多新移民以及跨境學童,學校就著本身地區需要選擇「普教中」,其實是按學生來源組成和校本需要決定,由於學生家長本身能說流利普通話,家庭語言也可能夾雜粵普雙語,學校因應學生語言能力,從而推行「普教中」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相反港島區人口構成不同,家庭語言自然有別,學校如果推行「普教中」,便需要在推行模式和程度深淺上作出調整,否則較難取得理想效果。當然,亦有些地區並無明顯的人口分布,那學校所考慮的因素就要靠教師們專業判斷了。
除了地域問題,學校在推行上也千差萬別,就年級而言,有的學校認為學習語言應從年紀愈小學習語言的效果愈好,故此以一年級作為開始推行的年級;有的學校認為一年級需要適應學校生活,所以不在一年級推行,而選擇二年級才開始;較少意見認為三年級開始,因為以往恐怕要同時處理應考TSA的問題;亦有語言專家提出最好應在小四推行,先掌握基礎語文能力如漢語常用字以後,才再嘗試深入學習普通話,持相反意見的則認為小四已是高小,語音的靈巧度已不及初小,掌握的熟練程度也增加。有些學校亦因為小五、小六需要報考呈分試的關係,所以至推行至小四或小五,然後專注於應付呈分試。
試想想,單從年級考慮,已有上述不同的做法,然而就是清楚說明是「普教中」的學校,也有是全級推行,部分級別推行的情況。有些學校考慮到學生應有共同平等學習的機會,故此實行全級推行,不會編定「普教中」班或「非普教中」班;有些學校則因應部分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兼顧多一種語言,因此在精英班推行「普教中」;也有學校因為推行電子教學,部分班別實踐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課,同時部分班別則推行「普教中」,讓家長自行選擇哪一班讓孩子參與。
而就推行程度深淺而言,有些學校希望完全按照內地一些學校的做法,在小一最初的時間先教學生漢語拼音,並且默寫漢字和拼音,讓學生在最初期完全掌握拼音後在課堂中多朗讀和記誦,儘快吸收和牢記,而在測考當中也加入語音的考核,有的甚至將普通話科撤去,換成多一節語文課。這種推行模式多為本身具備一定家庭語言條件的學校所採用。而另一些學校則主張著重聽和講,而不需要學生牢記拼音,集中於語境的佈置學習。因為學生將來主要面對的就是以華語為主要言語的社會,普遍都需要具備普通話的聽講能力。在課堂運用的情況來看,有些學校要求教師全程以普通話教授,不能含糊;有些學校則接受教師運用50%的時間用普通話教授語文課;另有一些學校則主要強調朗讀課文時需要學生運用普通話,當教授寫作或回答高層次的問題時,可讓學生以粵語回應。故此,不同的學校則重點均有不同,在此僅從近年平日閒談中得知不同學校的一些情況。
慶幸有多元的做法
回到問題的基本,當我們說一所學校推行「普教中」時,究竟我們有沒有先了解學校在什麼地區推行、以什麼模式、在哪些年級推行呢?為什麼有哪麼多學校有不同的做法?其實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能夠有這麼多元的做法,而非一刀切,這就是香港教育可貴之處,學校可按自身的需要或優勢,選擇一套校本的推行模式,讓孩子得到最適切的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專業。
因此,請相信學校作出的專業判斷吧。
有關「普教中」的幾點思考之二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