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旬收到我一向十分敬重的金耀基教授電話,告訴我他的八十書法展將於3月中下旬在集古齋舉行,並分享他幾本新書將出版的喜悅。我祝賀他之餘,更邀請他把書法展及新書的資料給我,好讓灼見名家網上平台宣傳、推廣。
文采斐然 令人手不釋卷
30年前我在港大念書的時候,早與金教授神交。1986年我停學擔任學生會幹事,有機會以本科生的身份涉獵大學管治,他的《大學之理念》是我案頭的必讀書,開闊視野,印象難忘。那一年是香港大學的改革年,新舊校長交替,有一番新氣象,學生會希望可以有點建樹,便着手做大學改革的研究和走訪不同人士。理論的養份主要來自金教授這本啓蒙書。他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我對中大的人文氣息特別嚮往,那一年經常到馬料水跟中大學生會幹事開會,但無緣認識金耀基教授。之後陸續拜讀他的遊學散文集《劍橋雨絲》與《海德堡雨絲》,文采斐然,兩所老牌大學的軼事、人文與景觀躍然紙上,令人手不釋卷。
畢業後我加入新聞界,一直有留意金教授的動向,他在中大有很好的發展,從教授、系主任、院長一直做到副校長,在學界地位崇高,被譽為中大台灣籍學者的領袖,對兩岸關係具有影響力。1994年中,金教授以高票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在華人社會學界是一件大事,有學者更指金教授的當選,令這門學科「出頭天」。當年我在《信報》擔任政治評論版編輯,有一天收到林行止社長的親筆信,附上一張剪報,是關於金耀基教授獲院士的報道,林先生說值得做訪問。能夠有機會約心儀已久的大學者專訪,十分雀躍。
當年我剛好考入中文大學念政治及行政系的哲學碩士,以兼讀的方式每周有幾天上午到中大上課,下午至晚上到北角報社上班,生活過得很充實。那次與金教授的訪問做了近兩小時,談得很高興,攝影師也捕捉到金教授拿着煙斗的精彩圖片。幾天後我用了半版的篇幅發表,標題是:「三岸形勢,九七前景,中大情懷」,由於金教授很少接受訪問,加上當時香港與兩岸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那篇專訪頗引起政商學界的關注。文章後來收錄在由明報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名家論中國》一書,是我的第一本個人專集。
我在中大修完課後,一面工作,一面準備寫論文,前後念了5年多才順利完成學業。那幾年經常有機會親炙多位名師如李金銓、翁松燃、李南雄、廖光生等,他們都是來自台灣的學者。我的論文老師鄭赤琰教授來自馬來西亞,是東南亞政治專家,對香港非殖化也多著述,在《明報》、《信報》專欄的評論十分辛辣。他與金耀基教授是很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論學與旅遊。他們也積極參加崇正總會的活動,獲得會長黃石華的重視,做了不少兩岸關係的研究報告和舉辦研討會,具有影響力,當時我在《信報》做了不少報道,出席崇正總會的活動常有機會見到金教授。
2001年底我從史丹福大學遊學一年返港,回到報社接受新挑戰,擔任《信報月刊》總編輯,兼任《信報》助理總編輯,仍然負責評論版的編採工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為了讓《信報月刊》有點新突破,我邀請了十多位中港台以至東南亞學者擔任顧問,金耀基教授一口便答應。翌年金教授更上一層樓,由副校長升任校長,答應只做兩年。2002年底我和在中大出版社工作的女朋友結婚,金校長曾長時間主管出版社的工作,算是我太太的最高上司,他百忙之中出席我們的婚禮道賀,令我們很感動。
謙虛回應中大奪魁
在他擔任中大校長期間,我在2003年初第二次專訪他。當時中大前校長、時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提出中大與科大可以考慮合併,引起學界一陣風波。我請金校長談談他的觀點,他贊同這個建議,認為「兩大合併可成南天一奇峰」,中大當年由於三家書院合併,有了規模,日後才有機會與港大爭一日長短。
《信報月刊》在2004年做了一個香港八大高校評比,在多個指標加起來的總評分,中文大學壓過香港大學排名第一,引起頗大爭議,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是中大畢業生,身份有點尶尬,不便回應,由其他港大高層對這個評比提出質疑。我解釋是結果是按編輯部收集的數據統計出來的,並沒有任何偏見,自己是兩家大學的畢業生,哪一家拿第一我都感到高興。不久後,金耀基校長約我和同事廖美香到中文大學吃午飯,出席的還有楊綱凱副校長。金校長表示感謝《信報月刊》的評比對中大的厚愛,他希望保持低調,不想大學藉此大做文章,認為中大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十分謙虛。
金校長退休後,十多年來寫作不輟,還不斷修訂舊作出新版。近10年的元旦前夕,黃石華老先生都邀請我參加他的慶祝飯局,金耀基教授一定是主賓,鄭赤琰老師也一定在,還有幾位學界元老級人物,暢談香港近況與兩岸局勢,我作為晚輩敬陪末座,獲益匪淺。去歲黃老仙遊,這個周年聚會已成絕響。
一直欣賞金教授獨樹一幟的金體,因為我很喜歡行書,他的字瀟灑飄逸,觀賞性高。幾年前我請他賜墨寶,書文天祥千古絕唱的《過伶仃洋》詩,我珍而重之。祝願金耀基教授健康長壽,不斷創作,期待一直讀到他的新著,更期待他的九十書法展。
原刊於《明報月刊》3月號,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