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保佑,官方消息說,北角皇都戲院將成為一級文物保護建築古蹟。不管理由是什麼,只要保留下來就很好、非常的好。因為,我與林青霞的首次「邂逅」就是在皇都戲院!只要皇都戲院還在,「邂逅」的記憶就難以抹掉。
不是說每提及林青霞就會讓我想起皇都戲院,也不是提起皇都戲院就想起林青霞,但當報道說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皇都戲院有機會要作為保護古蹟後,因為林青霞,這就是我認為「很好、非常好」的理由,其他的理由,我不管。
那時我住在銅鑼灣波斯富街,離皇都戲院其實不算近,何況銅鑼灣本來就戲院雲集:紐約、總統、京華、豪華、翡翠、明珠等有七八家之多,離銅鑼灣不遠的灣仔也有國泰、東方、東城等等戲院,為什麼偏偏只去皇都?具體理由記不起了,反正記得1973年的某月某日路經英皇道皇都戲院,只見戲院大門口樓頂上高掛起一大橫幅海報,海報上畫有一清純少女雙手托腮,清澈明亮的一雙美眸在凝視着正前方(望向黑夜中的窗外?),整張海報畫面呈現的是偏冷色色調,不論背景、人物及其他,均以淡灰黑色着墨處理,不像其他電影海報那樣重彩濃郁般顯得實在平凡無奇——這個不知名的但活脫脫就是個美人胚子的少女,那雙美眸不正正在凝視着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英皇道麼?整張大海報就只有這個美得脫俗、美艷不可方物卻又有着一種一時說不出來的獨特氣質的少女成為最突出的聚焦點。
我記住了這個片名:《窗外》(1973)。
然後,大概隔了一兩天的一個晚上,我便特地來皇都戲院看這部《窗外》,知道她的名字了:林青霞。沒想到,事隔三年多吧,我居然有採訪她的機會——嚴格地說,是採訪她和張艾嘉。
美得脫俗 平易近人
七十年代初,從台灣重返邵氏的李翰祥因為連拍了幾部票房相當好的風月片,為邵氏賺了不少錢,獲得邵逸夫的信任和支持,於是有機會拍「大片」了,先有《傾國傾城》(1975)和《瀛台泣血》(1976),然後就是《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為了這部片,邵氏公司破天荒地重金禮聘非邵氏合約演員的林青霞、張艾嘉主演,前者反串演賈寶玉,後者飾演林黛玉,還配有邵氏其他明星如岳華、胡錦、歐陽莎菲、米雪、狄波拉等等。這樣一個陣容,該是七十年代罕見的。因此,邵氏對這部片的宣傳可謂不遺餘力。適值我在邵氏官方刊物《南國電影》任職編輯(其實也需要做採訪的),除了兩大著名攝影師梁海平、邱良為了要拍出最佳宣傳硬照忙着要在林、張兩人在拍片之餘抽空拍攝,就連《南國電影》的兄弟刊物《香港影畫》(是為邵氏半官方刊物)老總周偉也得親自出馬,鞍前馬後地侍候兩大美人。
終於從李翰祥手中「奪」得時間,這一天在片場的休息處採訪了林青霞、張艾嘉。儘管曾經訪問過不少明星,但是這樣一次近距離訪問林青霞還是有點緊張,尤其看到公司、雜誌上上下下都在為該片的宣傳而忙忙碌碌的氣氛時,少不免會有些忐忑。雖然之前也曾到影棚中「探班」看李大導拍戲(其實就想看看林青霞),因此當我對她說明這次訪問來意時,她笑着說:「原來是你啊!難怪你跟李導演那麼熟。」原來她早已「發現」我了!經她這麼一說,才曉得她是如此平易近人。
林青霞在《金玉良緣紅樓夢》反串的賈寶玉,「他」那身段、那股英氣中帶着嗔怪、乍戇,但又讓人明白什麼叫做風度翩翩、玉樹臨風!或許是李翰祥賦予這個角色更多的是形象上的塑造,令她在吸引眼球力度方面下更多工夫;又或許是林青霞從影不到四年,在琢磨這個反串角色時仍欠火候,因此她在演繹賈寶玉時雌雄之間就多了些不那麼確定的因素——儘管給予我們一定的驚喜,但與作為經典角色仍有較大距離。然而,當年還會有誰比林青霞更適合飾演賈寶玉?這無疑是一個無解的困局。
這是一個假設的穿越:如果林青霞在《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1992)裏的東方不敗忽然遇上25年前她所反串的賈寶玉,當然非常有趣,因為無論年齡及歷練,都會形成較大反差,東方不敗絕對會對眼前這個有着叛逆性格且風流倜儻的賈寶玉所表現的稚嫩忍俊不禁。
坦率地說,除了《窗外》,後來林青霞在台灣所拍的所謂文藝片(還有一個詞叫言情片)沒有一部是我喜歡的——僅 1974 年這一年她連拍了九部影片,除了《古鏡幽魂》外,無一不是言情片。
年輕觀眾審美享受
不敢說所有林青霞主演的影片我都看過,何況她有些影片亦未曾在香港公映。如果說瓊瑤的言情小說及由她的這些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文藝片/言情片是代表的話,我或許會這樣說:我從來不喜歡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如那時林青霞連拍了多部言情片如《我是一片雲》(1977)、《奔向彩虹》(1977)、《月朦朧鳥朦朧》(1978)、《雁兒在林梢》(1979)等等,這些不食人間煙火、「唔嗅米氣」(北方人稱不接地氣)的題材、故事,雖然不否認這類型影片曾給台灣電影帶來持續興盛(我來港後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台灣影片《淘氣夫妻》,主演者是岳陽、甄珍,1973)。那時正值粵語片低潮,當時香港中文電影市場就是邵氏、嘉禾以及來自台灣的國語片為主。倘若說柯俊雄、甄珍以及此時到了台灣發展的香港明星鄧光榮等曾經作為台灣電影興盛的大銀幕象徵,後來出現至少在台灣、香港及東南亞紅極一時的「雙秦雙林」(秦漢、秦祥林和林青霞、林鳳嬌)則成功地成為柯俊雄、甄珍的接班人,令台灣電影持續地得以發展,並給好些年輕觀眾帶來一些符合他們所喜愛的審美享受。這時的台灣電影無疑會很容易予人這樣一種概念:談情說愛至上。
本文重點不在討論瓊瑤小說或以她為代表的台灣愛情小說是否具寫實意義、文學水準,重點還是回到林青霞。
香港電影黃金十年
因為香港電影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回到粵語片的復蘇至八十年代的興旺、進入「黃金十年」時代,但香港不乏男星卻乏女星,由此吸引了不少來自台灣女演員來港發展,她們當中有胡慧中、王祖賢、朱寶意、倪淑君、王玉環、楊麗菁等等,當然也少不了林青霞。她們為香港電影發展起了了不起的作用。事實上,港台兩地文化人員交流從來絡繹不絕(例如秦祥林其實就是從香港交流到台灣的,鄧光榮、謝賢也曾到台灣發展),電影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成常態。連同更早就來港發展的張艾嘉(原藝名張愛嘉,因其時簽約嘉禾,表示愛嘉禾之意),構成了強大的台灣女星陣容。林青霞無疑成為這陣容中最為炙手可熱的一個。
下文:林青霞 世間只有一個
摘錄自《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獲出版社授權發表。
圖片:取自網絡
新書資料:
由影評人執筆,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
書名: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
策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主編:卓男、蒲鋒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