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32:1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育是多面體還是共同體?

「甚麼是教育、教育是甚麼」似乎仍然是人言人殊。

形象化的思維有助學生思考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學時會採用模型或情境作為輔助。我們每日從事的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工作,對大多數市民來說,算是抽象和不易了解的。但現實是只要自認是個持分者,就可以對此指指點點。針對「教育」這個概念,往往發現難以用一個單一框架展開,把社會不同層面的要求統整起來。相信政策製訂者或前線執行人員比較容易感受到這些困局。

選舉過程中,幾位參選人不約而同地提出教育是新一屆政府施政上重要的一個範疇。「教育對社會是重要的,而且把教育投入說成是投資而非開支」算是社會的共識,似乎教育是個跨階層共同體。

可是,教育的重要性在於那裡?業界中人想及的與教育持分者的,究竟有幾多差異呢?筆者不才,無能力找出答案。自從大局已定,不少教團磨刀霍霍爭相獻計,謂要善用候任特首在競選期間提議每年50億的額外投放,但可能是有意從中滲入自家一貫的倡議。要有個屬於大多數人的共識、又可切合社會發展的規劃;以目前的境況看來,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人言人殊的教育

不過「甚麼是教育、教育是甚麼」似乎仍然是人言人殊!不妨以以下幾個例子加以闡述。

本港已全面實行免費中小學基礎教育。兒童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是義務,也是責任。推行義務教育的目標之一,當然是提升市民質素與教養。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德育和公民教育就是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事實上在業界層面看,大多數中小學從不輕視德育、公民教育,以致相關的青少年成長支援、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課題;不過這些與智育相比,卻是難以評估的,成效不易檢視到。作為最重要的持分者,家長和僱主,往往關注智育和與其相關的學科知識、評估結果;因而彰顯了公開評核成績的重要性。

提及公開評核就必然涉及學童功課壓力的爭議,究竟幾多功課量是適合呢?坊間有些有識之士倡議減輕學童負擔,甚至零作業。本來這都是無所謂,尤其對某些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帶來好處一定比壞處多。不過,200年來現代教育制度的實踐誕生了「課業佈置」安排,必然有其原因吧!「幾多」及「怎樣安排」,由教育專業人員說了算,還了由坊間家長們說了算呢?投射於近來對TSA存廢的爭議、或者學童自毀和問責的難題等,往往都充滿了專業執行者和持分者,因觀點與角度不同而引發的衝突。

課程內容則是另一個戰場。教到幾深是很有爭議性。過去的設計以篩選為主,教得愈深學得更深有助學生在測考關卡上佔得先機。但12年新學制得要照顧所有人,學生各有才能,除傳統學科教學外課程內容更加入了「共通能力」、「技能培養」、其他學習經驗等新事物。未來社會的發展對人才要求,與上世紀很不一樣;教育的宗旨就是為社會培養未來的人才。可是過往20年,這概念好像只留在政策製訂和教育領域內,未能普及至大多數家長和其他持分者。觀念的差異就浮顯在當前的不協調、難於調和的現實狀況。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公民教育與國民教育、STEM與傳統數理化、考試與專題探究等爭議中都有。

全面實施12年一貫教育,應該容許多些空間讓學生、教師和學校「因材施教」,那才可以取得更多成就和讓更多孩子獲益;即所謂拆牆鬆綁之意。

讓教育朝向一個多面體發展,才可達到這個期望。教師和學校領導都是已受訓的專業人才,太多的指指點點或規範只會局限了校園的能量;更不要再說當前的一些爭拗,最終只會把教育推向「一潭死水」。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