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陣子,總有些關於普教中的爭議出現,較多是關於政治層面的爭辯,亦有些是關於語文能力方面的討論。在此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普教中推行的一些經驗分享及反思,希望在專業範疇中釐清幾個常見的問題。
普教中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問題,亦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不少人會把普教中和粵教中作比較,提出推行普教中不一定勝於粵教中,或是普教中無助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云云。在這裏,筆者提出幾個問題﹕
第一、普教中和語文能力有直接影響嗎?
第二、是否有必要分出普教中和粵教中的優劣?
第三、當我們討論普教中時,我們是否討論同一樣的話題?
兼收並蓄各種方言
第一個問題,在多年前推行普教中的初期,不少人都期望能夠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所提升,實際上,當我們思考何為語文能力的時候,究竟所關注的是什麼?是聽、說、讀、寫這四個範疇,還是涵蓋面更廣的審美、自學、思維、文學、品德情意、中華文化等方面的各項能力和態度培養?相信我們不會認為單單推行普教中便可以提升上述多項的能力吧。換個提問方式可能會更清楚﹕用客家話或福建話教中文能夠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嗎?當然,普通話始終是共同語,跟上述兩種方言比較有所差別,但當中想說明的是使用一種教學語言並不會令語文能力上有多方面的提升,而這期望也是不切實際的。
較實際的提問可能是普教中能否提升學生讀寫聽說其中一項或兩項能力?假如說到讀寫能力,從閱讀層面來看,由於所用的書面語媒介還是中文,因此普通話與閱讀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至於寫作,普遍人們會認為普教中有助提升寫作能力,但我們亦見到在一些研究上顯示普教中對此並無明顯益處,而我們也可從實際經驗見到,兩岸三地自來皆有不少出色的作家,無論是採用哪種語言學習語文。因此我們實在無需妄自菲薄,何不兼收並蓄?
普教中減少粵語入文
而事實上,筆者在曾任教的學校中推行過普教中及粵教中,當作兩者比較時,普教中學生文章普遍減少受粵方言(廣府話)詞彙、語法的影響,行文較為流暢。而寫作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大量閱讀廣儲素材,配合敏銳的觸角,加上深入成熟的思考,以致於技巧的運用等方面培養才能練就一手好文筆,因此我們只能夠說普教中有助學生減少粵語入文的影響。而現今從事中文寫作,我們需要明白,當一篇文章放在互聯網上的時候,所閱讀的受眾不再是局限於某地域的人,而是整個大中華地區甚或是國際上能看明白中文的人們,因此我們需要注意到書寫的文字必須靠近共同語,才能讓大部分懂中文的人看得明白。使用普教中在這方面會有較明顯的優勢,但至於寫作能力的提升則需要多方面的培養才能達致。
教師培養學生語感
接着就是聽說方面的問題,也是家長經常詢問的問題﹕「學生是否聽得明白老師的話?」我們要知道,當家長提出這條問題時,表示學生並沒有普通話的基礎,才有這個憂慮。然而這個問題是普教中推行時才有的嗎?我們不少學生學習英語也面對相同的問題,那麼我們是如何解決的呢?所以,這其實不是普教中的問題,而是學習語言的問題。
筆者曾經負責教授一年級的普教中課,那時候所面對的困難不但是因為第一年推行普教中,也在於自己是第一年任教一年級,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準備,並且改變自己曾在高年級使用的教學策略,將課文和音樂、韻律、動作上思考,讓孩子們嘗試在多誦讀、多聆聽的培養下產生對普通話的語感。
還記得那時候11月便要讓家長觀課,看看普教中的成效,以及會不會出現家長最擔心的問題﹕「學生是否聽得明白老師的說話?」幸而觀課過後,家長大都對子女的表現感到很滿意,亦認同學校推行普教中的目的。但在這裏我們也需要注意,學生會否因怕用普通話對答而採取簡答或逃避策略,影響交流和學習。因此,那時候我採取的是較誇張的教態,又經常以說故事的形式、獎勵和比賽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鼓勵學生回應。往後數年的經驗也大抵如此,如果能夠讓學生投入,大概三個月的時間足夠讓學生適應及作簡單溝通,這無疑是提升了學生的普通話的聽說能力。當然,當中也牽涉到普教中如何推行以及推行的深廣度,這足以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點將另文論述。
小結
回應第一條問題﹕普教中和語文能力有直接影響嗎?問題其實不應這樣提出,我們應該問推行普教中在學生學習語文上有何利弊?利多還是弊多?語文能力應是如何培養,假如推行普教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基礎的問題,才是我們應提問的,並且進行深入的學術討論,而不是預設了答案,只提出質疑。
有關「普教中」的幾點思考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