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曾經和家人在韓國工作、生活過,我近來常常在想:到底香港是否一個適合我和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
由於本身的職業是老師,因此容許我先從教育的層面開始談……
前一篇文章提到過國際學校的種種迷思,儘管目前合同中包括了孩子就讀己校的優惠福利,可是在回港之前,我已決定讓孩子從注重漢語和外語培養的本地私校重新開始……
該私校的優點是:小學的每天課程涵蓋了世界三大語種,其中文課程和本地學校並無不同,英語和西班牙語則堅持找母語老師任教;除了語言的優勢外,校長更開拓生命教育,目標是以生命教育及影響生命。個人觀察,以上幾點正是刻下本港學童最缺乏的。該校校長的視野讓人欽佩!
香港不乏好學校 教師有心無力
大方向訂好了,關鍵就在於:執行的老師是否也準備好了?香港並不缺乏好學校,但牡丹雖紅終須綠葉扶持,我的擔憂是教育的大環境:校長和老師們有否具備對於教育的一種宏觀和熱誠?於是,我自告奮勇參加該校的家教會,目的就是了解更多……
我發現,大部分的老師俱有心追隨,可是實踐上往往落得有心無力。無力的原因有許多,比如是漫無止境的行政會議、鋪天蓋地的文件工夫,還有就是追魂奪命的課外責任──不說不知,原來我孩子的班主任還得跟進自己班學生的午飯、校車安排等瑣事;這麼一來,本來可以用來備課的時間都沒了,老師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辦法在少得可憐的課外時間裏,找出各種各樣事半功倍的方法。受益者會是我們的孩子嗎?
斷乎不是!這一點在前文《香港語文教育的困境》裏已經討論過:教師無法集中處理跟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備課,就有點像母親懷孕時的胎教一樣:媽媽無法專注養胎,孩子哪能健康、茁壯成長?
當然,教育不是決定去留的唯一因素,可我個人相信是最重要的一環──花無百日紅,任何範疇的人才,都會有退下火線的一天;教育不到位,自然無人接班。人才無以為繼,社會/國家崩潰是遲早的事。而心水清的人都知道:香港目前正在鬧人才荒。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並無家室的你可有想起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
最近有緣和一些本地學校的高層交談,聽說刻下有許多老師都深深不滿政府施政,意見流於偏激;長此下去,終究會影響我們下一代的觀點、視野。對於已有兒女的同行,我們要問的終極問題也許是:香港可以為教育做什麼?教育可以為香港改變什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