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3:49:5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教育政策應以研究為本

假若政府施政及推行新政前有詳盡研究,施政阻力必會減少,成功的機遇率必會增加,最重要的是獲得民心與研究人才。這種學識及能力甚至可以輸出,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一代宗師》裏有一句對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與一些朋友自局署合併殺掉教育委員會後,常常與政府中人溝通:「諮詢架構失效是教育施政的絆腳石。」年復年,未知這「念念不忘」,何日才有「迴響」?
九月底至十二月初佔領事件期間,除傳媒的貼身報導外,學術機構與學者進行的民意調查,亦是相當吸引人們視綫的。在分析不同的民意調查結果時,大家都會發覺被訪者意見紛紜,便有一個社會分裂、甚至是撕裂的感覺。其中有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相信大家都會發現的,就是不同年齡組合的群體,在想法上,有如南轅北轍,有人這樣說:「政府只能管理50歲以上的市民……」也有人這樣說:「今天你們加諸我們身上的,到我們當家作主時,便會……」,我開始留意不同年齡的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這是否就是我們常掛在口邊的代溝?
 
大多數不同年齡組合的人有不同意見,是個別偶發事件,還是必然的呢?我今天沒有答案。
 

有關年齡的三個思考

 
但我有三個思考點:
 
一、在王家衞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裏,有一段對白大概是這樣:「年青時,我只知自己,長大後我知有天地,今天的我,記掛着眾生。」
 
二、《論語》中一段說話這樣說:「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以上兩段文字可能有一個共通點,是說出有可能不同年齡組合的人,基於不同原因,其思考及着重點與成就都可能有所不同。
 
三、我記得曾問過一位在南韓留學的學生,他對南韓的大學生常有反政府示威有何想法,他說:「奇怪的是,他們畢業後大多安份守己,不然南韓近年經濟不會有所見的成果……」,我常思考,是否戴不同的帽,便有不同想法。在今天我加入一個元素:「與年齡可能有關?」
 

施政者應如何回應民意?

 
說回民意調查,大家是否察覺在十月初、十一月初、十二月初的調查結果也有很大差異?這說明民意是會轉變的。即是說,施政若只按民意,也有一定的風險。問題是:真的有民意代表隨民意轉變而更改自己的投票決定嗎?政府的高官又會按民意轉變而更改政策的執行嗎?
 
最近在一個政策研究座談會裏聽見其中一位講者大概這樣說:「英國政府知道被派來的港督沒有獲得港人授權執政的基礎,所以為了施政的方便及順暢,組織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諮詢架構,盡力收集民意,加上投入大量資源做政策可行性研究,施政上的困難是有,但亦算順暢。回歸後,特區政府獲中央授權成立,執政高官往往覺得自己已獲中央授權,只要立法會裏的民意代表支持,施政便沒有困難,所以政府的責任便只是「箍票」。
 
這番講話令我有些感受,記得在回歸前,有關教育政策,有兩重諮詢架構:教育委員會負責幼稚園、小學、中學的教育政策的諮詢,教育統籌委員會負責專上教育及整體政策的諮詢,這兩個組織我也曾參與其中,不覺得架床叠屋,因各有專注項目,商討亦較仔細,其後局署合併,諮詢架構也二合為一,由於開會次數的限制,及委員事忙,我覺得推出政策前的構思及成熟度有所不足。自從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建議,其後有一兩次中期匯報外,教統會與業界的接觸嚴重不足,亦有高官以「權在我手」回應不同意見,可惜。
 

應讓施政回歸以政策為本

 
每次施政報告推出前在教育政策被諮詢時,我與一些同工都不嫌其煩地重申兩點:
 
一、重整及擴大諮詢架構的效能;
二、施政以研究為本。
 
我甚至記得在一次與特首的會面中,我曾拋磚引玉式的提出:「考慮讓每所大學成立一個政策研究中心,有所分工的與不同政策局掛鈎,讓學者參與政策研究、協助施政。」
 
這個構思靈感來自內地,內地中、小學的骨幹校長培育,分別由華東師大與北師大負責,各司其職。
 
又曾經有一次聯同一些同工與當時新任教育局副局長楊先生面談,我也提出一個期盼,就是教局推出新政時要先做研究。
 
有一些大學同工與我們曾私下提及大學方面比較輕視本土研究,因為爭取國際排名,本土研究沒有加分條件,在誘因缺乏,甚至被排斥下,教育政策的本土研究先天不良,唯有在後天加上一些環境因素。
 

教育施政的絆腳石

 
或許政府可以試行一下,研究資助局及大學資助委員會可以考慮撥款,委託不同大學做一些長遠規劃的研究,避免急就章應付式的、偶發性事件式的研究方式,亦使本土研究擔當一定的角色。
 
假若政府施政及推行新政前有詳盡研究,施政阻力必會減少,成功的機遇率必會增加,最重要的是獲得民心與研究人才。這種學識及能力甚至可以輸出,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
 
《一代宗師》裏有一句對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與一些朋友自局署合併殺掉教育委員會後,常常與政府中人溝通:「諮詢架構失效是教育施政的絆腳石。」年復年,未知這「念念不忘」,何日才有「迴響」?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