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興教 學子受惠

如果香港的企業家能把同樣的熱誠投放在本地高等教育,我將對香港私立大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一位思想家說過:「如果政府一世紀以來都為全民提供晚餐,人們一定以為沒有政府就沒有晚餐。」同樣道理亦適用於教育。更弔詭的是,窮人的食物、衣服質素和富人的差距相對較小,反而在政府最積極提供的教育服務,窮人的公立學校和富人的私立學校的水平差距卻最為明顯。

人們之所以有「沒有公立學校,窮人便沒書讀」的誤解,是因為現時公立教育已吸收了基層的需求,私立學校當然較集中覆蓋其他顧客群,就像如果政府開很多「免費」飯堂,則私營茶餐廳也難有生存空間。反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公共服務最落後的村落,市場競爭卻產生了價廉物美的私立學校,作育大量貧窮學生──包括整天嚷著要政府增加教育開支的少女馬拉拉。

既然政府直接經營學校往往事倍功半,有人提議政府借錢給學生到私立學校讀書。這項政策在高等教育尤其流行,可惜跟其他政府干預一樣,其實際效果跟目標剛剛相反。以美國為例,或許還有人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好時光,未有政府貸款,但考得入大學的人都負擔得起學費。然而,聯邦政府助學貸款開始後,大學學費自1978年至今上升了1000%(同期通脹只有265%)。據全國經濟研究所分析,絕大部分的學費增加都是源於政府貸款的刺激作用。

政府干預適得其反

換言之,政府貸款不但沒有使大學變得更易負擔,反因扭曲市場動機而使無數學生墮入陷阱──多達40%的大學生都因能力不足而需退學,他們背負的貸款多達一萬億美元。在高等教育泡沫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屢創新高,即使找得到工作的也往往要幾十年才能還清債務。於是有些左翼人士建議乾脆所有大學「免費」,殊不知這是一項劫貧濟富的政策(因為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較高),跟他們大聲疾呼的「社會公義」背道而馳。

綜上所述,要使教育變得更優質、更公平,釜底抽薪之策就是減少政府干預,讓私立學校自由競爭。香港是世上自由經濟的閃耀明珠,但私立大學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據《華爾街日報》統計,近年捐最多錢給美國大學的地方,除了美國,就數香港。如果香港的企業家能把同樣的熱誠投放在本地高等教育,我將對香港私立大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