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由賴慶芳與張美賢合撰,「古代的會計定義」由賴慶芳撰寫,「現代的會計內涵」由張美賢撰寫。
時至今日,香港的會計準則可謂已發展至百花齊放,足以應付各行各業的需要。現代會計準則與時並進,因時制宜。因此,香港會計師公會已公布193篇新備注,又對每項會計準則不時作出修訂。以《香港會計準則》及《財務報告準則》為例,四十多條新指引已全面使用,亦有數十條《香港國際財務報導解釋》供會計師參考。
香港市民可隨意搜尋會計準則,因其透明度高,準則不偏不倚;以涵蓋範疇廣濶、舉凡實例及理論而聞名。但每項準則可選擇應用的會計方式極多,巿民需自行決定。如一間公司擁有香港或海外物業、廠房及設備,其會計策略可選擇歷史成本法,或重估模式法作為計算及記錄方案。相反,對投資物業的策略,會計師只可應用歷史成本法或公平價值模式。用者不難發現,歷史元素在會計的領域中往往扮演着一個重要角色。
會計準則的專業詞彙甚多,沒有修讀會計或相關課程的人士,需要花較多時間去思考及分析。在現今社會,會計準則是否應用恰當,也要視乎使用者是否擁有基本概念及專業知識。然而,使用者必須具備專業道德及高尚情操。香港會計準則第一條便提出金融訊息的質素,與忠實表述、完整性、中立性等等乃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專業道德確是現代會計師不可或缺的情操。在學界,關於道德與會計的研究論文多不勝數,黃安永及巴斯克維爾(Rachel F. Baskerville)等人的著述皆可作參考。
不論從古代名言或現代會計準則來看,都不難發現會計學的普遍性及實用性甚高。細心觀察香港上市公司開股東大會的董事局成員,一般都已具備會計相關學歷或相關知識。因此,會計的作用不單代表數字計算、報表紀錄,亦包含計策謀略,這與賴慶芳教授以中國文學角度分析不謀而合。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