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藝術是人類生活的精神燃料,激勵人類追求美善。(Pixabay)
從小,讀法國文學的媽媽就跟我討論藝術中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和現實主義(realism),我對這個話題也思考十幾年了。
要評價不同藝術風格,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藝術?人為什麼需要藝術?這或許是定義的問題,但在我眼中,藝術是人類生活的精神燃料,激勵人類追求美善。
人有兩種認知方法:概念(conceptual)和直觀(perceptual)。人性是如此複雜,難以只用概念的方法表達和理解。藝術的角色就是通過文學、繪畫、音樂、雕塑、建築等媒介,呈現人性的光輝,讓人可直觀地掌握。(即使是一幅大自然的畫作,畫家的選材和表現手法,仍是反映他心目中人類在宇宙的地位。)
亞里士多德說,藝術比歷史更重要,因為歷史記載的是「事情是怎樣」,藝術表現的是「事情可以是,而且應該是怎樣」。一個畫家畫美女,不應把她臉上的暗瘡也畫出來,因為他要呈現的是美麗的最高境界──這就是浪漫主義的原則。同時,這些最高境界應是有可能實現的(即使或許從未有人實現)。因此,這種浪漫主義分支稱為「浪漫現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
浪漫主義逆流而上
浪漫主義在19世紀達到巔峰,維克多.雨果就是佼佼者之一。然而,集體主義、平均主義思想的崛起,將浪漫主義潮流吞噬。當你鼓吹自我壓抑、自我放棄的哲學,當你不把人類看成有尊嚴的個體,而看成一鍋均勻的漿糊,你就不會歌頌難得的英雄,而是報告隨處可見的平庸──這就是現實主義藝術的本質。
當然,今天也非沒有浪漫主義藝術家。例如查良鏞(金庸)先生,他的小說展現了武俠精神的最高境界。但故事發生在歷史世界中,人物不會三頭六臂,不會長生不老,所以查先生亦是上文提到的浪漫現實主義者。
記得小時候,爸爸偷偷拿了我的《鹿鼎記》閱讀報告功課給查先生看,查先生讚賞我的文筆「有靈氣」,令我深受鼓舞。古有辛棄疾以文為詞、陳同甫以詞為文,我亦東施效顰,視議論文為藝術品。我以浪漫主義的心態寫文章,不拘束於現狀的限制,但求以至純至正的論點和範例,追尋真理與自由的最高境界。因為我相信,一個為未來理想而奮鬥的人,今日已活在理想之中。
原刊於《大公報》,或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