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封面圖片:《豁然開朗》 豐子愷先生之女豐一吟畫   (網絡圖片)
 
撰文:張志勇(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有朋友在微信裏發送了豐子愷先生的《豁然開朗》一詩:
 
你若愛,
生活哪裏都可愛;你若恨,
生活哪裏都可恨;
你若感恩,
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
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既然無處可躲,
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
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淨土,
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願,
不如釋然。
 
再次朗讀豐子愷先生的這首詩,我想起了一個話題,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希望讓別人說好,都不願意讓別人說自己不好。人家一說他好,他會笑若桃花,從內心裏高興;你說他不好呢?就心裏很不痛快,輕則悶悶不落,重則當場就會蹦起來,憤怒不已。我認為,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現實中沒有絕對  學會欣賞與包容

 
其實,這也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模式。現實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好或壞。人們看待現實世界的方式,也可以分為兩種。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複雜的矛盾體,內在裏包含着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就像大劇作家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雖然只有一個,但進入讀者視野的,則1000個人眼裏有1000個不同哈姆雷特。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和人們進行交往,和人們一塊生活,和人們一塊工作,和人們一塊共事 ,有的人總從消極的一面、從壞的一面,從挑毛病的一面去對待進入他的生活視野的每一個人,結果他看到的都是負面的東西,而這種負面的東西投射到他交往的對像身上,反射回來的必然是對方的不高興、甚至是憤怒的情緒發泄。這種人際交往,彼此給予的是相互之間的負能量,人們也很難進行正常的交往,每次相遇往往都會不歡而散。如此下去,正常的人際關系就很難相處了,即使一家人也會彼此積怨很深。
 
相反,如果用另外一種思維模式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說,傾聽別人,容納別人,包容別人,多從和對方的交往中、生活中發現積極的一面,如此下去,人還是那個人,事還是那些事兒,但是你看到的、發現的可能會是很多積極的東西,值得你學習和借鑒的東西,而和你相處的這個人、這個人做的各種事,也會變得可愛起來,更不會像過去那樣讓你覺得那麼面目可憎了。處於這樣融洽的人際交往環境下,你再去指出別人的不足,甚至再批評別人家幾句,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這是我對人際交往模式的一種人性的發現,或許可以概括為「人際交往的正——負反饋模式」。

 

多鼓勵表揚 摒棄消極頹廢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從人性上講,都需要鼓勵,都需要表揚,都需要肯定。與人相處、相交、相知,多從積極的方面去發現別人、去鼓勵別人、去支持別人,你可能突然會發現這個人容易相處了,各種事情容易處理了。在這裏,我們只是尊重了人性的規律。人際交往與相處的大門,首先是向着悅納自己的人開放的,而不是向着指責和批判自己的人開放的。在人際交往與相處中,先建立一種相互悅納關系,你再去批評、再去指出對方的不足,也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交往就會彼此變得容易起來。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都是一個立體的人。也就是說,每個身上都存在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力量、兩種品格。我們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彼此就是相互激蕩對方身上積極的向上的一面,相互摒棄對方身上消極的頹廢的一面。
 
當然,每個人在生活中,在交往中都需要真誠相處。我們講要尊重別人,就是要多尊重對方身上積極的好的一面,絕不是要去奉迎別人,更不是要無原則去討好別人,而是要真正的尊重這個人的基礎上,肯定他的積極的一面、向上的一面、向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這樣一種人性的交往模式,既給了別人一種尊重,一種認可,又同時指出了他的不足。在人與人的相處與交往中,善於肯定別人,就是給予對方一種尊重,就是給對方找到了前進的台階,找到了繼續前行的基礎;而適時地、恰當地,而且以對方可以悅納的方式,指出對方的不足,也就給對方未來的努力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着力點。

 

「有色眼鏡」過濾「正面信息」

 
人們之間的相處與交往,一旦帶上負面的「有色眼鏡」,凡見面總會延續過往的消極認知模式,於此,就形成了一種「正面信息」的過濾機制,一切正面的積極的信息,都被這一機制過濾掉了,剩下的只是過去消極情緒的延續,對方的好心、好意不但視而不見,而且看到的感知到的是壞上加壞的東西……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交往,本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分歧,往往都是看待對方的認知模式有問題,導致相互之間無法悅納,甚至談不上任何包容。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交往,還要切記一點,就是不能讓別人在眾人面前尷尬。兒子是學外語的,英語口語當然還不錯。他每次與我侄女見面,總想讓她說說英語。兒子的用意是好的,就是學英語必須開口說英語。但是,你要知道,長期以來,許多地方的英語教學是圍繞着升學考試運轉的,學的都是啞吧英語,不僅學生難以開口說英語,即使英語老師也沒有幾個能說標准英語的。在我侄女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讓她在大家面前用英語來表達一個事物,就有一點強人所難了。我知道,兒子的用意是好的,但你這種做法往往讓大人和孩子很尷尬。我覺得,正確的做法是讓我侄女事先先做准備,然後見面時用英語做些交流。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