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美國總統特朗普(亞新社)
美國反對「中國製造」出於情緒的行為反射,不是始自特朗普,現在由特朗普發動也不是政界頭一遭。早在19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華盛頓政圈便已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把中國列入「最優惠國」(Most Favoured Nation,MFN)的經貿待遇,一派反對。
雙方在國會你來我往,每年都會在國會參眾兩院為MFN鬧得臉紅耳赤,但最後仍是年年辯論年年維持了對中國採行MFN,給中國入口從完全封殺改為有限度的開放,對於有利中國發展戰略技術的產業仍舊全面封殺,公開立法嚴禁。這樣的產品多不勝數,有不知情的商人(例如來自中國大陸的商人)採購這些違禁品是要運去中國的,便馬上連人帶貨被扣查,貨被充公不在話下,人還會被當成「中國特務」來審查。最初中國剛開放,到美做生意的散戶不察而被扣查的每年有好幾千宗。
「最優惠國待遇」是優惠美國
由此可見政圈反對中國貿易的,從1949年到1979年是封殺期,之後的貿易仍選擇性地放行,所謂「最優國待遇」其實是「最懲罰待遇」,即使是開放的商品,與其說「優惠中國」,不如說是「優惠美國」來得更貼切!因為開放的商品多是在美國不能立足,生產成本過高,沒法維持,只好用轉移生產地的辦法跑去外國,先是到「四條小龍」的新加坡、台灣、香港與韓國去利用其工資低等條件來削低生產成本,製成產品後運回美國市場。
1979年中國開放後,美商發現中國大陸的生產成本更低,便由「四小龍」轉移到大陸去生產,小龍四地的本土廠家也順勢往大陸去,繼續以美國為市場與美商合作。以中國人口之多,市場之大,很快便把「四小龍」,甚至日本和美國都作為生產方式整合起來。
到今天所見,中國市場不但在生產方式促進了「四小龍」由勞工密集的製造業轉型到技術型工業,同時也在市場上起了很大變化。中國今天不再是為外需市場而生產,也還是為內需市場而生產。如果說九十年代「四小龍」和中國救活了美國勞工密集的工業,九十年代後,中國也救活了美國消費市場。
「葉公好龍」害怕「巨龍」中國
說到美國市場的問題,本文要特別提醒讀者的是:因為中國生產能量與市場消費能量之大,絕不是「四小龍」、拉丁美洲或其他地方產能與消費能量的雙能力可以比擬。例如「四小龍」人口相對之少,對美國來說,也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即使加入了日本,對美國也還是「無動於衷」,一旦中國的生產與市場的能量(Capacity)發展起來,美國這一下可不是「無動於衷」,而是開始陷入「葉公好龍」的驚慌失措了。
今次特朗普與其重用的反華智囊,口口聲聲說中國害慘了美國。正好說明了當年唯恐中國不搞好經濟便要搞大革命,源於怕中國搞反資本主義的革命,便想用經濟來「和平演變」中國,不料看到中國今天用不到四十年時間便成功打造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很快便要變成超越美國的第一大。
這一下華盛頓有一批「狂妄自大」的政客,便好像「葉公」那樣,喜好龍的程度不能自抑,日想夜想之餘,家裡裝飾都是龍的形象,他的真誠終於感動了天上的龍現身到他面前,卻不料「葉公」見到了真龍,剎那間已被嚇得昏倒過去。美國有政客恨中國不成龍,一旦見到了中國這條龍不像四小龍那麼「小兒科」,原來是一條巨龍,也就像「葉公」那樣嚇得魂不附體了。
沃爾瑪在中國的生意額超越美國
好在對中美經貿關係持正面看法的人在政界不少,財經界更多,總體來觀察主流民意還屬正面看待的,否則就不會出現一般消費品企業爭先恐後到中國落戶的現象。
就以最有代表性的消費品企業的沃爾瑪超級市場來說,不但從中國進口占該公司不下七成的商品,同時也到中國去開店,才不過二十年,在中國的沃爾瑪所佔有的生意額已超過美國本土,而且還不斷增長,類似這樣的消費企業落戶到中國的,已發生在所有跨國公司身上,像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等,汽車工業像「通用汽車」在美國原產地底特律已告沒落,還得到中國去救命。
佔世界首位的IT工業「蘋果」,也在「中國製造」才能打造生產與市場的優勢,航空業像波音公司不能到中國製造,卻不能不靠中國市場去維持增長。由此可見儘管華盛頓有政客視中國為威脅,但美企卻視中國為生機。
代表反華保守勢力的特朗普上台後,能否扭轉中國熱的趨勢?儘管美國大企業傳統上有聽政府指揮的慣例,這傳統的由來是建基在美國市場無可被取代的優勢,市場穩定與市場大無人能及。一旦在國外能找到同樣的優勢,美企能否再聽政府的指揮?將是一大考驗。要考驗政府與企業誰有更大的發言權,取決於誰更能左右市場。
表面看來,政府有政權可左右政策,像特朗普現在的心態一派可以左右企業去留的神氣,給人的印像是他十足掌控了企業的去向。他以為只要他一聲令下定下懲罰性入口稅可高達45%,出走的企業便非要回籠不可。可是一旦考慮到外國市場比美國市場更大時,企業計算的便是回籠與否那一邊的利益更大的問題了,若是美國市場能量比不上外國市場,美企回籠與否可就不會聽由華盛頓指揮了,何況回籠的市場比不上籠外市場時,除了回不回籠的選擇外,企業也並非沒有其他的對策去應付華盛頓的。
在華美企把廉價商品帶回美國
就以特朗普已公開要對來自中國入口商品課以重稅藉此來迫使美企回籠生產,把美企帶走的工作機會再帶回來,一來增加就業機會,二來增加勞工收入。對美企來說,特朗普這想法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道美企帶走了勞工界的工作機會,卻不知道美企帶回美國的是更多更廉價的商品。不錯,勞工收入停滯不前,失業的也不過5%左右,但對就業的95%人口卻能享受到大多數日需用品價格下降的好處。
一個美國普羅大眾能感受到的好處是「一元店」的小商舖已跟著中國進口增加而不斷增加,今天美國大小城鎮到處都可見到「一元店」,店中百分之九十九商品是「中國製造」,價格卻是比大型百貨公司與超級市場便宜了四、五倍,一條百尺長繩子,一元店只賣一元,在超級市場卻要五元。
曾有一位美國女記者薩拉·邦焦爾尼(Sara Bongiorni),出於「愛國之心」,看到「中國製造」的產品充斥市場各行各業,而感到抗拒。憤而與丈夫和孩子開家庭會議,宣布全家要杯葛中國貨,第一天上百貨公司,孩子吵著要買玩具,孩子看上的卻沒一件不是「中國製造」,進問售貨員,答案是全部都是中國貨,最後走遍全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間賣非中國貨,但價格卻高上十倍百倍,真吃不消。其他吃的用的全都是如此,最後堅持了一年不買中國貨,家庭開支卻頂不下去,只好對全家宣布對中國開禁,並寫成一本書《一年不買中國貨》(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慘痛經驗。
讓95%美國人買貴貨
小市民有如此感受,同樣,大企業也有同樣感受,聽到特朗普要脅要企業回國的訊息後,蘋果公司已感到甩中國不合理,因為一個手機殼在中國製造才花4到5元,賣到全世界卻是700美元。對中國課重稅只有另尋製造出路,不會回美,若一概都要抽重稅,被迫回美的後果是美國人再也買不到便宜貨,為5%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而叫95%的去買貴貨,正如《一年不買中國貨》一書的作者所感受到的,在支持特朗普與支持企業全球化之間的選擇,選民投票也不外乎是為自身利益著想,與其投票支持特朗普誤導一時,很快民意又會回到正軌。且拭目以待。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