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舉辦香港十大校長教育論壇暨開幕典禮,邀請香港10家大專院校的校長共聚一堂,探討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議題。以下為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在論壇上的發言摘要:
今日討論的問題是:香港高等教育的體制如何能保持其國際優勢?我認為10年後──不是說今天,而是說未來的事──全球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比今天更為激烈,每所具分量的高等院校將會面對更大的國際性競爭。
高教體制三大類
高等教育體制內的院校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比較小的,是一小部分私立高等院校靠收取高昂的學費、慈善捐款,加上可觀投資回報的收益,來支持院校的運作。這類是很少的,例如長春藤那類,當中有部分擁有很強的科研項目,而另一部分則擁有很出色的教學,這包括美國很多一流的博雅學院。第二類是較大的一類,這類包括大量研究型或教學型的政府資助高等院校。此外還有大量的私立院校不屬於上述兩類,卻又可以補充這兩類院校的不足,我稱之為第三類。他們可能是牟利或非牟利的,但由於他們收到的捐款及投資回報相對少,因此他們主要依靠收取學費經營,營運會比較困難,競爭亦相對劇烈。
大學品牌之間的競爭
接下來我會用香港 Band A、Band B、Band C 的概念,亦即院校的聲譽來詳加闡釋。就品牌和知名度而言,Band A 的院校具有較好的聲譽,多是第一類和部分第二類中最優秀的政府資助院校。這級別院校的數目較少,只佔全世界頂級高等院校的極小部分。Band B 院校涵蓋的數目較多,其中包括不少第二類中的質量比較高的政府資助院校,加上第三類中最優秀的院校,這級別的院校數目非常龐大。其餘的院校就歸入 Band C。這三個 Bands 之中,品牌和知名度都以 Band A 為最好,以 Band B 為次,其中的內涵更為豐富,不過有關分類在這裏並不重要,因為最重要是他們能生存。Band C 的競爭非常劇烈,而且缺乏充裕的財源,可能慢慢就會被其他院校吞併或倒閉。他們需要面對激烈的價格競爭和被 Band B 院校取替的風險,這方面的威脅特別是來自 Band B 中那些採用低成本結構的院校。
Band B 中的院校能夠以低成本結構運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採用了網上教學科技和相關的商業模式。這些院校即使向研究提供資助,也只限於能夠在短期內應用於教學課程上的研究,以及維持其教學人員的前沿專業知識的項目。換句話說,這些具成本效能的院校不會從事有公共價值或回報期較長和結果不確定的研究。
四個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因素
在這個高等教育的生態系統裏,有甚麼因素會影響香港高等院校的國際競爭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我認為有必要重申以下四點:
一、學院的國際聲譽。這要視乎其國際化和國際水平的教授,以及其可以從世界各地吸引到多少有才華的學生入讀。若我們院校本身的質量能夠吸引到國際間同樣有質量的人才,這是很重要的。
二、香港地理位置的優勢。亞洲對於高素質教育的需求龐大,雖然北美和西歐一些著名的院校,包括其本國校園以及在中國和亞洲等地設立的分校,始終是競爭對手,但地理位置貼近亞洲市場的香港,仍有優勢。
三、來自政府的支持。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和香港特區政府對院校財務及制度方面的支持一直是很重要的。世界上當然有很多私立大學不需政府資助,因為他們在得到政府的研究基金之前已經十分有名。但我看不到在可見的將來,香港會有像哈佛和史丹福大學這類的院校。Band A 和 Band B 的院校如單靠學費的收入,一般不足以維持收支平衡,因此政府的支持對香港的院校是不可或缺的。香港現在很多大學已在全球名列前茅,這個成績其實相當驕人,因為香港只是個擁有700萬人口的小城市,但出色的高等院校數量卻遠遠超越我們祖國,這跟政府的支持不無關係。
四、院校的熱切期望。香港院校熱切期望能達到國際卓越水準,而且我們不是空談,而是確實具備相關的經驗,所以希望香港政府能繼續給予支持。從長遠來看,這支持是讓香港的院校能慢慢建立成果,逐漸獨立於政府資助的一個本錢。
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
以下我會進一步闡述上列的因素如何彼此相互影響。
一、香港院校能否吸引非本地學生視乎他們在科研領域的影響力和所提供主流和有特色課程的素質和相關的聲譽。科研的表現及聲譽,以及課程的素質及聲譽均有賴院校本身的職員及課程和與他們合作的國際伙伴的素質。
二、香港的大學對於國際學生和合作院校的吸引力在於他們各自的聲譽和素質,但有利的因素是香港處於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以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會的美譽,對於一些針對中國和亞洲市場需要的研究計劃和教育課程更是特別有幫助。
三、由於預測年輕人口將會下降和將來納稅人數的減少,政府可能會趨向要求教資會的院校自行籌集更多資金,支持院校運作,同時政府亦可給院校更大的靈活性,錄取繳交比本地生高出不少學費的非本地生。這現象其實在許多發達國家都出現。但無論如何,只有那些在教育及/或科研方面有良好國際聲譽的院校才可以在競爭中勝出。
四、在教資會和香港特區政府的適當支持下,我相信將來香港的高等教育將會比今天更強大和穩健,而教資會院校卓越的學術水平(達致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上層)將會成功帶領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主力軍。
答問環節
問:在國際化的前提之下,中國文化是否正走向衰亡?
答:本人的看法從嶺南的角度來說,第一,博雅的概念是從西方而來,但它的翻譯不太充分;第二,每個國家都有它原來的理想的全人教育的傳統,只不過東方國家,尤其是亞洲,可能在以前沒有現代化的大學,傳統的都是四書五經成詩作對治理國家等等,但就沒有外國的化學工程等等。但在引入外國的專科之後似乎自己傳統的部分就被大大壓抑了。我覺得這並不是好的現象,就算我說博雅,一方面我希望能吸收西方的精華,同時不要忘記我們中國自己的精華,所以我希望僅博雅這個簡單的例子,都是中西方最優的結合。這方面我相信不僅是中國,東南亞現在也在思考這件事情,即在教育中顧及他們本身的優良傳統。對於我們的文化習俗我們應該要採取一種承繼的態度,與外國文化不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而是大家互相配合補充。
問:大學校長如何引導學生爭取民主走向正軌?
答:這個問題挺難回答。首先,要爭取民主我想在座的都沒有異議,而走向正途就應該是說不要佔據那些街道。根據我們過去幾個禮拜的困擾,我們當然希望學生可以不會阻礙市民的生活生計等等,但今天的學生似乎有他們的想法。即使和他們說了,他們也可能只是認為「那你就是不同意我」,現在如果校長不同意學生,似乎是非常之不可接受的事情。我覺得校長應該要有獨立的看法。大學是一個有不同意見但又互相包容的地方,所以給老師、學生釋出的訊息都提到我希望他們返校園,一方面是學業,學生的主要責任是學業;第二,現在佔領已給社會造成了影響,而這種影響愈來愈嚴重,你要爭取一些東西,你也要照顧到是否因為你爭取的訴求而影響到其他人的生計生活,我覺得同學應該考慮這個問題;還有就是安全問題,我們校長都不想見到學生人身方面受到損傷,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將來是否有清場我們都不能保證。這幾個星期以來,我們這些校長都受到這方面的煎熬,我們有些話似乎是應該要說但說出來又不受歡迎甚至會有敵對的看法,我覺得其實很難。我們收到社會上很多種意見,例如:「你們校長是幹嘛的?那些學生現在這樣引起社會諸多不便,你們有叫他們回去嗎?」我們其實夾在中間也很難做人,不過我們始終關注學生的安全、學業及社會責任,那社會責任我覺得除了爭取他們的訴求之外,應該切身認真地考慮對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