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隨境轉是助緣

我一次偶然在午飯時間參觀在東京商業區的增上寺,就看到好幾十個不同年齡的上班族,各自坐在主殿的椅子或蒲團上休息、打坐、靜坐、冥想,各適其適,大多數人走出寺門時都好像較輕鬆和愉快。
封面圖片:每天早起15分鐘,或者午飯時間留用15分鐘,和自己的心真誠對話(Pixabay)
 
前些時有緣聽到香港一位道理精闢的法師開示。他說,現時學佛的人只是希望學習佛理和禪修來調控情緒,立志減滅煩惱、增加智慧和發慈悲願,以開悟(了解本性即是佛性)為目標的信徒愈來愈少,更遑論要成為佛菩薩了。
 
我想這一世(佛教相信輪迴)能學佛,盡力依法奉行,在生活上多結善緣,煩惱減少一點,活得自在,就很感恩了。但是開悟、成菩薩、成佛也應該是學佛人累世修行的目標。香港是修行的福地,佛教經典齊全,大量已經繙譯成白話文和英文,道場不少,漢傳、南傳、密宗的導師都經常在港傳法。無論修行至任何階段都應該能有接引的契機。
 

修行在於觀心

 
觀心可能是最直接修行方法。很多人都讀過的《心經》,開首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果內心已經能看透世間七情六慾皆空,當然是非常自在,但可惜活在現代的我們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還未有這種定力的學佛人是可以透過外緣的幫助增加信心、領悟和實踐。
 
例如現代人生活緊張,節奏快,壓力大,情緒容易起伏,坐禪可以幫助我們慢下來、放下、能捨。但以坐禪調伏靜心不是一朝一日的工夫,不妨透過一些外緣,例如郊遊,觀察大自然的默然變化。
 

真誠對話15分鐘

 
一位法師教導我,在鑽石山南園蓮池觀賞那裏來自寒冷高山、如何融入香港溫濕環境的的松樹,我們能慢慢的仔細觀賞,就能發現松樹慢微的適應轉化。法師還說,植物也是能感覺到環境的變遷的,園藝工作人員透過剪裁、調控水土,感覺到樹是能溝通的。或是練習茶道、洗壺、煮茶、奉茶、觀想茶掛(掛在茶室的禪味字畫)、品茶,細味每一泡茶的變化,都是很好鍛練。慢下來,靜心,體驗生活變化的外緣,這類都是可能產生正能量的「心隨境轉」。大家可以選擇與自己興趣相合的修行方法。
 
每天早起15分鐘,或者午飯時間留用15分鐘,借一個寧靜的環境,一個公園、寺院、教堂,停頓下來獨處一下,和自己的心真誠對話,又或者甚麼都不想,讓腦袋和心休息,都會為身心帶來安樂自在。我一次偶然在午飯時間參觀在東京商業區的增上寺,就看到好幾十個不同年齡的上班族,各自坐在主殿的椅子或蒲團上休息、打坐、靜坐、冥想,各適其適,大多數人走出寺門時都好像較輕鬆和愉快。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