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國學新視野》)
文:張英
單霽翔,研究館員、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 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2014年9月,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福布斯獎」。出版《文化遺產・思行文叢》等十餘部專著,百餘篇學術論文。
故宮人肩負保護文化遺產的使命
問:謝謝單院長接受我們專訪。單院長有故宮博物院院長、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等專業身份,在考古、建築、藝術、學術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能否談談您的治學經歷?
答:雖然以往我的社會觀察領域和學術興趣比較廣泛,但是近十餘年來,我集中精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心工作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並苛求自己要絕對 「執着」和「專一」,因而每年「兩會」上我提交的每件政協提案都是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
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之前,在國家文物局工作了將近10年,工作、調研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也讓我的視野、關注的重點緊緊鎖定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這期間, 有很多令人難忘、印象深刻的經歷,例如2005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設立「文化遺產日」,開始了「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戰略轉型」;2006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大遺址保護和大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步推進,使一處處昔日髒亂差且不斷被蠶食的考古遺址,變為城市中美麗的文化空間;2008年國家實施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使國家對於博物館的投入成倍增加,使參觀博物館的觀眾成倍增長。
打破文物工作封閉局面
這一系列關乎文物博物館事業前途命運、關乎廣大民眾切身利益的「組合拳」,一步步打破了文物工作的封閉局面,使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中,走進廣大百姓日常生活裏。隨着文化遺產工作的不斷拓展和深化,文物系統走出了只專注於文物本體保護,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脫節的工作狀況,使新時期文化遺產更加擁有尊嚴、文化遺產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我的學術研究、理論思考也都伴隨着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不斷深化、拓展、前進。
開拓故宮未來發展藍圖
2012年年初,我來到故宮博物院,擔任這個知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看門人」。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宮是一部百科全書,也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 在這裏有學不完的知識和學問。我所接觸的每一位「故宮人」,對於故宮的可持續發展都有着熱盼和為之做出貢獻的強烈願望,對於故宮博物院的未來發展都有着期待和信心。每當看到和聽到這些,都感到十分欣慰,倍受鼓舞。我深刻地體會到,故宮的事業是永遠的事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過去已經確定了的事項,也必須腳踏實地抓好落實。其次,面對故宮這處有着6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着90年歷史的文化聖地,必須心懷敬意地加以研究、 小心翼翼地保護。我決心和每一位「故宮人」一起把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 把故宮博物院建設好。因此,我將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都注入故宮博物院事業發展的歷程中,力求不斷延續故宮博物院的事業,傳承故宮精神和故宮人精神,同時努力創新思路,不斷開拓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良好的工作狀態和顯著的工作成效,將令人心情愉悅,對事業發展、對團隊協 作、對自身能力充滿信心。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人生真正的快樂,在於把每一滴血都耗光才鑽進黃土裏。」這或許是對工作和生命本源意義上的深刻詮釋。儘管我們未必意識到,工作佔去了人一生中的最厚重時光。有人說:「肯工作,所需的是勤勞與堅忍,肯工作又能快樂地工作,則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使人在日常工作發現樂趣,同時使工作成為一種人生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視工作為生命者,工作就會成為其生命的一盞明燈,照亮他人,溫暖社會,也必將照亮自己
離不開對歷史進程的探尋
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吳良鏞教授的一句話:「未來由現在開始締造,現在從歷史中走來,未來變化的方向離不開對歷史進程的探尋。世界歷史進程代表着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趨勢和高度,把握了它,有助於人類的發展獲得當代的意義。」 我與故宮同仁並肩而立、攜手而行,回首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以期在新的時代能夠更加自覺地把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這是時代的召喚和神聖的使命,是故宮人的使命,也是我的使命。
故宮具有多重意義
問:世人都知道故宮是偉大的古代建築,從您的角度看,故宮給予世人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答:故宮這座112萬平方米紅牆黃瓦的皇家建築群坐落於首都的「心臟」,有着獨一無二的地標意義和文化象徵。故宮是中國歷代宮殿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現存的唯一實例和最高典範,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可以說,紫禁城裏到處都是故事,充滿了歷史文化的資訊,值得每一位前來的觀眾認真品讀和體會。
故宮博物院不僅文物藏品豐富,而且它是以珍貴文物為絕對主體(佔 93.2%)的「倒金字塔」藏品結構,更是迥異於世界其他博物館以資料為藏品之最、珍貴文物佔很小比例的「金字塔」結構。故宮博物院藏品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清宮舊藏,這也就奠定了故宮博物院在明清文物上的優勢,以書畫為例,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繪畫在總量和精品數量上都擁有極大優勢。故宮博物院在藏品體系上也佔有優勢。從品類來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可分為繪畫、書法、碑帖、 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等25大類,品類完整。從歷史脈絡來看, 故宮博物院藏品的重要類別都是歷史序列整齊,例如館藏陶瓷可以展示中國陶瓷發展史;玉器收藏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清末沒有斷檔的時代,這一點是世界上沒 有哪個博物館可以媲美的。
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博物館,如今有90年歷史。從最開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到初創博物館,經歷文物清點,寶物南遷、回遷,到新時期全面開始博物館建設的局面,可以說在這不到百年的光陰中,「故宮人」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血汗,才呈現給觀眾一個 宏偉的紫禁城、一個數目清晰的1807558件(套)藏品目錄、一個能夠在巨大觀 眾流量壓力下保證安全與服務的故宮博物院。這段光陰同樣充滿了大量生動的故事、感人的事跡、精彩的瞬間。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傳承、傳播、研究故宮文化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故宮裏每一組院落、每一座宮殿建築、每一扇朱漆大 門、每一段石板橋樑、每一塊青磚黃瓦、每一件宮廷陳設、每一幅梁枋彩畫,都 承載着豐富的歷史符號、文化資訊。紫禁城是故宮博物院獨一無二的博物館空間格局,每年設置約40個左右的展覽,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原狀陳列、常設陳列、臨時主題展覽為主體的展覽格局,每年展出文物在1萬件左右。
目前,故宮博物院還在不斷開闢新的展廳,增加展示文物的數量和品質, 提升展覽效果。另外,依託豐厚的藏品、紮實的研究水準,不僅舉辦各類涉外展覽,還經常支持國內其他博物館舉辦展覽,每年組織參與境外展覽10餘場,境內展覽10餘場,年均展出文物近1萬件,為全國以及世界各地觀眾瞭解故宮藏品、 故宮文化和中華文化提供了機會。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加,與很多國際著名博物館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合作領域包括展覽、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確立了故宮博物院在國際博物館領域的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我國外交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後,故宮博物院將以更加開放自信的態度,更加開闊活躍的思路開展對 外交流工作,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大 「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力度,更好地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大局服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本文摘錄自2016年12月《國學新視野》冬季號,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