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明代政治改革家張居正(網上圖片)
系列文章:
造福蒼生的政改 ——張居正翻天巨浪下的政改
張居正接手主持政局時百廢待興,國家滿身瘡痍,應如何入手,是考究功夫之處。我們可從民生、經濟、國防、教育改革逐一析述。明朝立國約二百年敗跡已露,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民無所食,暴亂即起。
張居正起於國家頹危
在古代,已因權貴強豪兼併土地而民無所耕,四方流竄,挺而走險暴動,搖動國本,此實千百年來不易之理。明朝開國二百年後土地兼併情況愈烈。例如明初全國墾田約850萬頃,百年後僅有423頃,田地流失多於一半。造成民亂固其一弊,影響國家稅收則移動國本。張居正政制改革,主要是從民生着手。今只談其犖犖大者。
(一)嚴防逃稅 全國重新丈量清查田土
張居正認為權豪霸地而逃稅、不納稅,耕農逃荒未能投入生產,是「國匱民窮」的根源。張居正於萬曆六年下令清丈全國土地,限三年完成。清查漏税的田產,到萬曆八年,統計全國查實徵糧土地達7013976頃,兩年內增加了近三百萬頃。朝廷的賦税因而大大增加,國庫充實。
(二)改革稅制為「一條鞭法」
過往稅收名目繁瑣,人民又要為國家免費付出役力,稅收中又有貢獻實物糧食。今一律以繳付白銀代替。此舉可避免官員層層剝削,減輕人民運輸貢物財力。對無田者免役使失去耕地的農民可以到城市從事工商業,居民可以長期離鄉別井從事小工業或營商,促進工商業的發達,亦為國庫大大增加收入。
「一條鞭法」的推行後,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很大的進步。萬曆十年,隨着清丈田畝完成和推行一條鞭法,明朝的財政狀況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两,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两。太倉貯糧也可支十年之用。
(三)裁汰官員 選賢任能
明代知識分子好講道德學問,當時的官員盛行浮誇之風。虛名立教,名氣盛而有名無實之輩大有人在。張居正從王安石變法失敗中吸取教訓,深知官員的實幹能力對改革成敗的重要。因此在推進新政的時候,他大膽裁汰冗官。
他實行「京察」,所謂京察就是考察中央機關的官員。中央官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地方官員的優劣。地方官員苟且,下發到地方政令便無從談起。因此,張居正裁汰官員首先從中央機關開始。中央機關26000名官員均要撰寫述職報告,皇帝以及吏部根據官員遞交的述職報告罷免貪官和瀆職的官員,對於辦事不力的官員降職以示告誡。對於辦事得力的官員留任升遷,短短三個月張居正裁汰了三千餘名官員。
考績不僅裁汰冗官,更重要的是藉此發掘治理人才,官員不論出身不論資歷,只看政績而陟黜,國家人才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張居正唯才是用,大刀闊斧地進行人事改革,口誇空言者靠邊站,國家由幹練踏實人員推行國政,強而有力地使國家機器有效地運轉。使明王朝從中現出處處生機。
(四)監察吏治
張居正認為明朝財政困難、社會不穩、政治腐敗、民心思變在於吏治不清。張居正以「考成法」整頓吏治,建立嚴密的自上而下的層層監督體系。「考成法」是逐月查核各級官府在期限內應辦好之事,並以此考核官員的政績,使各級官員在落實改革政策的每一步都不敢有所怠慢。「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釐清了吏治,嚴振綱紀,使新政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五)邊防與河患
國家邊防方面,張居正力排眾議,將在南方沿海抗倭寇的戚繼光調往北方鎮守薊州,抵禦韃靼,並將反對戚繼光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使戚繼光發揮所長,久鎮北方。
治理河患:委任潘季馴在治理黃河,為潘季馴掃除一切流言障礙,使他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一次次投身於治理黃河,最後贏得「千古治黃第一人」的美譽。黃河得到妥善治理,人民免於河患流離失所,更得良田逾萬,人民安居樂業,國庫收入充實,造成社會長久安定。
張居正政改狂燄波濤
上列新政的改革,看來不失明智之舉,理所當然。實則推行時驚濤駭浪,風口處處,任何一個細節不小心,便舟覆人亡。
張居正在推行新政時所承受的壓力,是是非非的攻擊,亦非常人可以抵受擔當。首先,未行新政策,張居政便淘汰了3000多名官員,從想像中可知造成多少仇恨,多少人會中傷他。他大量提拔新進幹員,又可以予人多少次用人為親的口實。朝中反對派沸沸揚揚之口,社會與朝中輿論壓力之大,時代罕見。
其次,監察吏治制度,層層監督,層層負責無端多了許多文牘工作,大小官吏工作要謹慎細微,戰戰兢兢,無端多幾許工作壓力?政改未成氣候之前,那個官員不叫苦連天?張居正惹來人心咒罵實有不少。至於重新丈量耕地以賦稅,更觸動權貴高官、皇親國戚直接利益。從長久以來既得利益者直接奪取田財,無不對張居正恨之入骨。這些反對者很容易糾合成一有力集團,欲以排山倒海力量將之逐出廟堂。無時無刻不在窺伺張居正的失誤而落井下石。
張居正在施行新政當中,既有超越時代的眼光,亦有為社稷鞠躬盡瘁的壯志雄心和魄力,張居正用人不疑,一旦以委以重任,即傾力支持。如對戚繼光之用兵,潘季馴之治黃河,都貫徹始終支持,使其安於職位,造福國民。
新政的推行雷厲風行,但井井有條,成效日見,但反對者無言以對之時,則攻擊張居正獨裁,不愛與非同路人商議。如今事隔多年,可知張居正眼光與魄力古今罕有,推行新政改革若與反對派商議,則何能建華廈於廢墟?張居正政策都是為國家,為廣大國民謀福祉,反對者聲音只着眼個人利益與沽譽,可知何人為政治家,何人為政客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