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對聯搜奇

最近,我發現了「人名聯」的奇趣天地。昔日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入學試命題,力排眾議地出了一題對聯,上聯是「孫行者」,既是人名,亦藏虛實。結果有學生對出「胡適之」,得了滿分。我最近則在網上拋出上聯「張學良」,竟有人對出「宋教仁」,士皆稱絕。
封面圖片:昔日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入學試命題,力排眾議地出了一題對聯,上聯是「孫行者」,既是人名,亦藏虛實。(Pixabay)
 
我第一次對對聯產生興趣,是小時候在課室的圖書櫃遇到一本對聯大全,裏面有一章叫《數學洞房聯》,其中一幅為:「劈開三角;直達圓心」,實在耐人尋味。
 
但更令我拍案驚奇的,是一些在形式上巧奪天工的對聯,例如「回文聯」,即是反過來讀也一樣。話說乾隆皇帝看見一家名叫「天然居」的酒店,便作上聯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命群臣對之。最後紀曉嵐對出下聯:「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我也作過一首回文聯,但非上下聯各自回文,而是全聯回文。事緣有位素未謀面的中學師妹,名喚「天慧」,熱愛中國文學,不時在網上跟我談詩論詞。一次她問我有沒有寫過回文聯,我隨手題曰:「天下飄然仙女慧;慧女仙然飄下天」。對仗不工,失禮也乎?
 
我尤愛研究輓聯,因為如何用兩句話概括某人的一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我印象最深的輓聯包括章太炎輓黃興:「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小鳳仙輓蔡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薄一波輓鄧小平:「一人千古;千古一人」。這些輓聯都不是累贅地直書其生平,而是簡潔、有力地勾勒出逝者的精神和意義。
 

承先啟後 再創新猷

 
我自己寫得最好的輓聯,是當年紀念邵逸夫爵士的,而且也是首「藏頭聯」:
 
逸翁仙遊,百載恩雨,扶才一生盡風雲;
夫復何憾,萬里澤海,仰首滿天遍明星。
 
最近,我發現了「人名聯」的奇趣天地。昔日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入學試命題,力排眾議地出了一題對聯,上聯是「孫行者」,既是人名,亦藏虛實。結果有學生對出「胡適之」,得了滿分。我最近則在網上拋出上聯「張學良」,竟有人對出「宋教仁」,士皆稱絕。
 
我的對聯水平在今時今日或許尚算不錯,但在古人之中頂多屬中游分子。我們的祖父輩讀書時要以文言文寫作,但今天古文在學校基本上是只讀不寫,不少中華文化的傳統能力恐會逐漸式微。我衷心希望有餘力的學校和班級能夠小範圍恢復古文寫作的練習,畢竟華人社會不少場合(例如婚禮、喪禮、開張、命名)仍要用到典雅的古文,百花齊放不是很美妙嗎?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