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事實上,每個人對喜歡事物,都會有興趣尋求它的歷史,只要投其所好,所得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Pixabay)
究竟年青一代是否需要修讀歷史呢?說起歷史,學生普遍的感覺就是沉悶的科目,需要背誦或死記,欠缺趣味性,與日常的生活或未來的工作沒有實際的關連。香港中學生對中國歷史更有明顯的抗拒性!
縱使有些學生願意修讀歷史,教師引導他們「要向歷史好好學習」、「吸取前人的過錯,避免重蹈覆轍」、「學習國家興亡與管理的關係」,「培養關心民族或國家的情操」等,真正又有多少個學生能做到呢?若學生們都把歷史當做一個科目,考試過後,把所有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問何為「安史之亂」、「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等,恐怕他們都未能有興趣探究。
投其所好 讓學生樂於「以史為鑒」
當教育局在2002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是一份綱領引導整個教育課程改革。文件中雖然說明「中國歷史將繼續成為第三和第四學習階段的獨立科目,在初中階段,採用單一歷史科模式的學校,須以中國歷史為學習該科的主線」;不過,由2003年起,教育局就嘗試說服不同中學開辦初中「綜合人文科」,取消獨立的中國歷史等科目,試圖把相似性質的幾個學科整合成為綜合科目。
有學者反映以上的改革,已使中國歷史科的地位愈來愈卑微,更有人歸咎於香港社會近年的不穩定,因為青少人沒有養成愛國的心;因此部分教育工作者,熱切期望青少年儘快學習中國歷史;可是,由於歷史事件有點隔膜,他們會有種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感覺,以致他們難於產生興趣去修讀,不明歷史的重要性。
其實引導青少年積極學習歷史,真正對它感到興趣,做到樂於「以史為鑒」,大家不一定只圍繞中國歷史為起步點。事實上,每個人對喜歡事物,都會有興趣尋求它的歷史,只要投其所好,所得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一個喜歡心理學的學生,會願意並積極主動地去發挖心理學的歷史,了解到心理學從前是屬於哲學的門下、知道心理學分為精神分析及行為主義等學派。透過了解心理學的歷史,可以使學生明白心理學的演變,從而令自己的思考層面更加廣闊。
又如一個喜歡香港的人,會有較大意欲追尋香港的歷史,為何有1997年的問題呢?原來新界是源自1898年英國政府與清政府所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由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為期99年。英國人把新租借的土地稱為「New Territories」,中文名稱「新界」,解為「新的租界」。
家長及老師們,要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可以先從青少年個人歷史出發,教師及家長可以讓他們想想家族的歷史、父母如何來到香港,或從父母如何拍拖及結婚,這些是屬於青少年個人獨一無異的歷史,是他們最貼身的歷史,亦有關於他們現在及將來。
想要青少年對自己的歷史感興趣,可以從他的姓氏開始說起。如孩子姓「呂」的話,可以要求他們尋找自己姓氏的起源,有文獻提及大禹時期,伯夷幫助治水有功,被封為呂,建立呂國,被稱為呂侯。另有,春秋初期,呂國被楚國所滅,呂國貴族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子孫們都姓呂,這樣便可以間接引起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教師一步一步地伸展到學校的歷史,歷任校長是誰,究竟學校成立了多少年,為何選址在現校舍;從本校的歷史引伸至香港學校的歷史,究竟第一間小學,中學及大學在何時成立,與香港的發展有何關係,再從此處引起他們對香港的發展歷史有多一點求知慾,然後再慢慢延伸至國家,以至世界的歷史,這就是網路個人化的世代,學習動機需要從個人化學習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