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8:20: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從古蹟遊反思教育的真諦

參觀聖心小堂時,不但認識到教堂的建築特色,而最大的收穫是透過修女介紹修會在港辦學的歷史中所得的反思。修女講述到當年辦學的經過,她們選取服侍的不是住在半山的達官貴人的子女,而是照顧在戰亂中被遺棄的孤兒或健康有問題的貧童。同時,修會的修女亦會到妓院贖回一些願意脫離苦海的女童。修女們不但教授孩子知識,更教導她們如何保護及尊重自己,最重要的是教授一些手藝,好讓他們能自力更新。
上月參加了學校為辦學團體老師統籌的一個聯校專業發展活動——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主辦的2014古蹟周遊樂。古蹟周遊樂本年度的活動於10月至11月舉行,以法定古蹟或已獲評級的教堂和廟宇為主題,介紹十一所教堂和十一所廟宇。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一個古蹟——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
 
從20年前每天早上上大學的旅途,到現在每次回到教區總部開會的旅途中,總會經過堅道。我見證了堅道在這20年的變化,它由當年滿是十多層高的大廈,到現在看見的多是一幢幢高高的高尚住宅。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小堂(俗稱聖心小堂)正是座落在堅道上。聖心小堂平時不對外開放,加上教堂四周被樓宇遮擋,一般人不知道這裏原來「隱藏」了這樣美麗的古典式教堂。筆者也是藉着是次參觀才發現這個繁華鬧市中的珍寶。
 

修女無私付出,深得家長認同

 
參觀聖心小堂時,不但認識到教堂的建築特色,而最大的收穫是透過修女介紹修會在港辦學的歷史中所得的反思。修女講述到當年辦學的經過,她們選取服侍的不是住在半山的達官貴人的子女,而是照顧在戰亂中被遺棄的孤兒或健康有問題的貧童。同時,修會的修女亦會到妓院贖回一些願意脫離苦海的女童。修女們不但教授孩子知識,更教導她們如何保護及尊重自己,最重要的是教授一些手藝,好讓他們能自力更新。這些其實就是現今的常規課程、德育教育及職業輔導教育的雛型。修女們遠道從意大利到來,她們沒有接受什麼教育文憑或專業的訓練,甚至連中文也不懂。她們有的那份勇氣和一顆無私付出的愛心。從昔日服侍最卑微的一群,到今天修會辦的每所學校,都深得家長及公眾歡迎及認同。當中一群修女所付出的教育背後的那份愛,獲得社會的認同及支持,無論是金錢或是校舍地段的捐贈,都是成功的主要元素。
 
在參觀的途中,修女為我們介紹了很多不同的建築及建設,道出很多當年的生活片段。從修女介紹每一個古蹟時的神態及語句中,我深深的感受到那份對人及物的真摰感情。在參觀的人群中,有些是三、四十多年前聖心小學的畢業生,從她們參觀校舍每一角落時的笑臉及興奮,一起細心回味,到親切地拖着修女在校園裏漫步的情境,我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份由愛化作的情。
 

被遺忘的教育工作者

 
反觀今天的教育,我們同樣有願意無私付出、以愛為根本的老師,特別是教授能力最弱的孩子的老師,他們付出的心力一定不會比其他老師少,但社會對他們的支持及認同能復當年嗎?從早年正新書院的校舍到近年的殺校問題,筆者感到有點慨嘆及無奈。不知從那時開始,家長及社會都在追尋以優質與華麗掛帥的指標,卻忘了那些服侍着卑微一群的工作者,忘了教育背後成功最大的目標是那份由愛化作的情。學校關門大吉了,同學們還有那些由愛化作情的實體空間嗎?學校真是非殺不可?
 
有幸在忙碌的校長工作中,有此機會參觀這個繁華鬧市中的珍寶。它隱藏的不但是美麗的古典式教堂,而是喚醒我們,教育的真諦是那份由愛轉化的情,為在教育路上的我注入新的力量。各位教育路上的同路人,不管在這繁華鬧市中有多少珍寶被遺忘,不管教育前路有多少風霜,讓我們一同努力,為每一個孩子注入那份愛,並一起將之化為情。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