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是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正進行一項以會計業作案例研究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社會流動的研究。本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中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團隊成員包括公共政策學系教授李芝蘭、會計學系教授巫麗蘭、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陳浩文、研究員甘翠萍、高級研究助理胡瑞芯和副研究員李建安。
近年社會有種意見認為本地畢業生質素不如外地來港求學的畢業生,到底學生之間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我們在今年5月針對會計系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分別有1,045位本地生(下稱「港生」)以及93名非本地生(下稱「外地生」),透過交叉分析(cross-tab analysis)發現外地生對於前景的看法普遍較港生樂觀,在「個人前景」、「行業前景」以及「香港前景」3方面,兩者差異達1.53分、0.79分以及0.57分,在統計學上都出現了顯著差異。與會計從業員及港生的調查一樣,外地生同樣是給予「個人前景」最高的評分,會計行業次之,香港整體環境排在最末。
外地生對前景期望薪金高
外地生對前景較本地生樂觀的另一項具體指標是對薪金的期望,表二看到外地生期望在畢業10年後,每月薪酬中位數(median)達9萬以上至11萬以下,眾數(mode)則為15萬或以上(比例達34.4%)。相反,港生對畢業後10年每月薪酬的期望中位數及眾數只介乎5萬以上至7萬元以下,認為可以拿到15萬或以上工資的本地生人數比例只有7.3%。
外地精英自我評價較高
外地生不單對前景樂觀,自我評價也較高。在我們問卷中設定的15項能力評估中,外地生除了在港生母語「廣東語」以及「肯吃虧」兩項的自我評分較低外,其餘13項的自我評分都高於港生,當中包括了一直被視為是香港人強項的「職業道德」、「英文」以及「國際視野」。坊間一直有種意見,認為不應將外地生以及港生作直接比較,因為離鄉來港讀書的外地生都是「精英」,因此得出的評分高於港生並不奇怪、也不公平,然而本文要探討的正正是港生在面對這群外來精英時,會怎樣自我評價。
市場面向內地 港生自感落於下風
非常有趣的是,當我們在問卷要求外地生以及港生就着表三羅列的15項能力與對方作比較時,無論是自我評價較高的外地生、還是自我評價較低的港生都認為自己在多個範疇比對方優勝。表四的結果可以反映出,香港學生在自我評估的時候傾向保守,但當要與競爭對手評比時卻未必一定自感落於下風。我們曾與一些剛畢業的港生討論,他們也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外地生輸蝕,只不過現在會計師事務所很多業務都是面向中國大陸,在當地土生土長、熟識當地文化以及有人事關係的外地生(大部分來自內地)自然佔有優勢。
結論:加強本地生培訓 促進良性競爭
從本次調查中可以看到,外地生的自我實力評估非常高,對本地生來講的確是強勁的競爭對手,但即便如此,我們的調查也反映出本地生在面對挑戰時其實具備相當信心。在我們訪談中受訪者也有一個基本共識——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不應以強制的政策措施排擠任何外來者。面對優質的外地生流入,香港方面要做的是加強本地生的培訓,針對學生的弱項改善課程設計、並增加實習和交流的機會,這樣才能促進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