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道提起政府正在作出下年度施政報告的諮詢工作。每次提起施政報告,我總想起特區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
記得董先生還未出任特首時,先組織了候任特首辦公室,為九七回歸後的各項施政作準備。對於教育問題,董先生特別重視,委任了時任教資會主席的梁錦松先生領導一個工作小組,為香港回歸後的教育政策作出整體規劃。記憶中1996年本港也曾就九年免費教育的實施作了一些檢討。由於教育是長遠發展的基石,回歸後教育如何走?實在是香港前途的重要變數,各方面都深表重視。
回歸後整體規劃有利長遠教育發展
工作小組除梁錦松外,有六名成員,而小組秘書是謝凌潔貞女士。據我所知,工作小組報告就是1997年董先生施政報告中教育部分的主體,最近我翻閱了一次,撮寫較重要的內容重溫如下。董先生在1997年施政報告教育部分這樣說:「我在7月1日說過,教育主宰着香港的未來。」作為一個教師,對此話我特別有感受。
在報告裏他首先肯定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的建議,隨即提出下列一些施政綱領:
一、撥款50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 ;
二、推廣校本管理;
三、加速增加小學學位教師比例,設立敬師日;
四、加強普通話教學、母語教學;
五、全面實施小學全日制;
六、多建校舍協助新來港學童入學 ;
七、增加非本地生大學名額;
八、提升幼師受訓的比例,逐步提升中小學教師入職前培訓及學歷要求 ;
九、學校課程需要包括較多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
十、全面檢討中小幼特、高等教育學制及私校政策 。
綜合而言,上述政策有一些是回應即時需求,也有一些是長遠建設的基礎,譬如第十點的「全面檢討」,發展成2000年發表的教育改革報告書,其中建議的政策,如新高中課程、大學四年制等,至今還是熱烘烘的議題。總的來說,教育界人士對董先生九七年的施政報告,到今天還是津津樂道的。
應否將國教獨立成科成爭議
筆鋒一轉,也談談對第二位特首曾先生任內的施政報告裏有關教育部分的觀感。我個人最有深刻印象的是曾先生由2008年起,連續四年提及國民教育的施行。其實用特別篇章去說國民教育,重新審視,當然有一些特殊原因。
若說「匆匆引入」國民教育的元素,我翻閱2008年起曾特首的施政報告後,覺得這話是說不過去的,連續四年在施政報告裏提及要推行國民教育,怎能說「匆匆引入」呢?特別的是,2011年鄭重提及獨立成科,設計課程,撥款等措施,被一些教育界人士形容為「硬推」,也許是有些人等得心急了,為了要交數,例如獨立成科,可以計算上課時數,說出內容,發出指引,說明撥款支援數字等。
推行國民教育其實公眾並無異議,過去、現在、將來也必如是,獨立成科的建議是否應受鞭撻,大家評論吧。不過我想分享一些推行時背後的迷思。
所謂2012年國教事件發生前的某一天,在一個大型畢業典禮裏,有一位主理教育事務的高官在致辭時,極力鼓勵在座的教師協助推行國民教育,特別強調對國家的認同感。當時說了一句感性的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講者可能的意思是:「河山是美麗的,歷史上當權者的行為我們未必一一全盤接受,但還是接納他們吧。」我當時心裏想,成年人、教師們或許會如是想,但一般學生、青年人卻未必受這一套,我記得曾對鄰座的教育同工交換了以下的意見:「抄《孝經》不能令人孝順父母,若罰抄,反感或會增加」。推國教能令人愛國?我心裏有一些疑問。說了這麼多,你或許會問,對下一年度的施政報告有關教育部分,你有何期望?
了解青年人想法才可有效解決問題
我覺得佔領行動一定會對今後施政有所影響,最近不同領域人士都會檢討教育及青年工作,當然向上流或青年參政機會等也一定會觸及,我反而覺得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是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我們成年人對青少年真正了解的有幾多,若不了解,又從何開始?
最近在一個研討會裏有一位學者大致這樣說:「我們成年人在過去,也會不斷去爭取權利,也會覺得,若不爭取,你不會得到。」「但今日有些年輕人卻覺得,權利是與生俱來,我沒有,是受你剝奪,是你欠我的,是你的責任,你要交代。」這話令我沉思了好一會,也許是吧,我們不是教他們:「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平權呼聲,施政者如何去了解及面對?
究竟我們遇到的是什麼問題,怎樣解決?有一次在一個講座裏,有一位研究社會問題及政策的學者這樣說,香港人是有智慧、有能力的,我們會發現問題,也會尋求解決方法,但往往是20年後。今天我建議大家重溫1997年的施政報告,看看當時提出的問題,已解決了幾多?
「聞戰鼓,思良將」,今天的問題,也許能在20年後由今天的青年人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