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本地基礎教育的教師,對於職業範疇的工作量、工作穩定的訴求最重視,也優先於教育政策的訴求。(Pixabay)
教育評議會於11月份,以電子平台進行了一項教師問卷調查,擬定12個議題供教師選擇其中5項,了解教師對當前教育與社會的訴求。
教師從本位出發
1162名教師回覆問卷,四分三教師選擇「提升中小學的班師比」,屬於最多選項的訴求。佔據前三位的皆屬教師工作量與職業保障相關,包括「解決升學人口減少而衍生的種種問題」(55.4%);「重設老師工作十年可獲一年帶薪進修的制度」(54.2%);與教師職業相關的,還有「實施中小學老師全面學位化」(47.6%)。
教育政策層面的,教師訴求屬於不先不後,包括檢討幼稚園及中小學融合教育政策(排第四位,亦涉及教師工作範疇,53.6%),「中國歷史科應成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39.8%),「增加中小學的學生輔導支援」(31.8%),「檢討高中課程及考評制度」(27.7%)。與幼稚園相關的「設立幼師薪酬架構表」(46.4%)及「增加對全日制幼稚園的資助」(39.2%)的訴求,排於第5及第7位,這或與問卷填答者身分相關;即中小學教師未必關注幼教政策。同樣,「檢討高中課程及考評制度」也會因只涉中學教師範疇而被位列於較後的訴求。
政治訴求不強烈
教師對於社會、政治的訴求,一般不強烈。「政府重新啟動政制改革」(33.7%),「政府成立青年事務局」(32.2%),皆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教師列入首五項訴求內。
簡單的總結,本地基礎教育的教師,對於職業範疇的工作量、工作穩定的訴求最重視,也優先於教育政策的訴求。至於政治與社會的訴求,問卷設計由於只有兩項,涵蓋面有所限制。但可解讀為一般而言,教師還是從本位出發,先關注個人工作,繼之是教育相關的政策,再而是其他範疇的政治、社會政策。
香港教師課節較多
一般印象,香港的教師課節較多,尤其與內地比較,教師每天上課約5節,內地教師每天上課2至3節。班師比香港小學1:1.5,初中1:1.7,高中1:2;內地1:2.5。但內地每班人數動輒40、50。香港小學小班25人,中班30人,中學30人為基本。由於適齡學童的人數不足,小學開班以16人一班計,20多人可開設兩班;中學以25人一班計,30人可開設兩班;50多人可開設三班;以至新高中選修科每校提供科目超過十科,學生一般修讀兩個選修科,遇上選修科上課,或是一組十多人,以至不足十人的亦比比皆是。
班組的人數減少,與教學素質或教學模式的改變,有沒有明顯關係;值得探究。香港的情況,班人數減少或選修學科人數減少,屬於被動式。學校並非有計劃地少收學生;少收學生因為適齡學童人數減少,學位供過於求,出現個別學校,以至不少學校收生不足。
收生不足面對減班壓力
收生不足之後,學校會被減班減教師,減班減教師可以催化的,是學校加強推廣工作,就是將學校救亡工作置於首位,全力汲納生員作為工作的第一優先。如何有效施行班內人數較少的所謂小班教學,並未有充分的預備。而且因為收生每下愈況,入學學生學業水平逐年下滑,教師對學生的生態還未有充分適應的過程。
如撇開班師比不談,以2014年的生師比計算。香港的生師比,小學是13.8:1,中學是13.6:1,屬於全球發達地區的先列。但本地中小學的教育變化,例如小班教學的實踐,還未被有效總結。所謂以生為本,或自主學習的模式,還未有很大變化;這涉及兩項因素。
一是香港適齡學童持續下滑的情況,自2003年往後,開放自由行,至2007往後的幾年,雙非來港產子數量飆升,至2013年禁雙非來港產子,小學由大面積殺校,或收生不足,現時出現學位供不應求;中學則處於絕處逢生的暗夜盡頭。生員的驟降驟升,個別學校,無論學生人數,或學生學業平均水平,都出現驟降驟升的不穩定。
其次就是教育政策欠缺足夠的規劃,學校政策與資源斬件式提供。以最近三數年為例,生涯規劃津貼、內地與香港姊妹學校津貼、學校行政支援津貼、資訊科技相關津貼、融合教育統籌主任津貼、校本課後學習支援津貼、德公國教育津貼、STEM教育津貼⋯⋯學校是冷不防又多了數十萬,以至近百萬的津貼;但所有新增資源,皆有特定項目開展。學校一般就是外購服務、添置硬件、提供活動、聘教學助理,這既增加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負擔,亦無助教師本身教學質素的轉化,學校更要探索如何善用資源,以至擺平內部紛爭。
香港教育,是資源先行,被動規劃,願景空泛,成就的是自由化的教育。這自由化的底蘊,還是應試教育一支獨秀。政府並未有明確而決心執行的教育目標,或者凝聚教育界的能量,共同為社會的某個焦點、或某方面的發展共同努力。
教師對政策參與冷漠
教育作為一種工作,教師對政策的參與不被啟動,教育的主政者,無論從局長、常秘,以至教統會主席,皆以政府政務職系人員或非教育工作的其他界別人士出任,目的只在分配資源,不出狀況,頂多是協調各方利益為首務。
因此,教師對政策的參與不被普遍啟動,只視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或者在今天,被視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服務工作。教師被塑造為優先重視工作量與職業穩定的訴求者,即使教學模式的變化相對滯後,即使不容易配合教育環境的變化,承擔變革與專業的角色,也不會引起多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