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增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國務院2006年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申報的粵劇和涼茶,成功入遺。到2011年公布第三批名錄時,本港就有四個項目成功列入,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到了今年2014年,中國國務院日前公布本港增添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國務院2006年公布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申報的粵劇和涼茶,成功入遺。到2011年公布第三批名錄時,本港就有四個項目成功列入,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到了今年2014年,中國國務院日前公布本港增添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因此,本港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總共有10個,其中8個是香港自行申報的項目。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的申報與評審工作自去年9月開始。文化部組織專家按照評審標準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中直單位申報的1111個專案進行了審議。中國國務院2014年12月3日印發通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專案名錄(共計153項),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與2011年公布的355項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專案相比,第四批非遺項目在數量上進行了明顯的精簡。非遺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指此前已進入前三批國家級非遺專案名錄,第四批申報時,由於申報地區和單位不同,只能以擴展保護單位的形式進入副檔名錄的專案。至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總數達1372項。
 
香港週2014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的活動,在展場會見到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展出,以及新增的四個項目。
香港週2014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的活動,在展場會見到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展出,以及新增的四個項目。
 
筆者自行瀏覽中國國務院的官方網頁,發現香港政府的公告及各大報章的報道均沒有透露是次本港增添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屬擴展專案名錄。筆者再請教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先生,才知悉原來第三批名錄中只盂蘭勝會是新增項目,其餘三項亦屬擴展專案名錄。但鄒館長補充,兩種名錄的地位一樣,同等重要。
 
本港首批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純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新增的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卻涵蓋了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和傳統手工藝等類別。換言之,本港尚欠公約內的口頭傳說和表述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兩個類別,方能涵蓋五個方面。
 

2014香港四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筆者10月下旬應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邀請前往台北參與香港週2014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的活動,在展場亦有見到上述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展出,以下將根據場刊內容集中介紹新增的四個項目。
 
(一)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客家人認為麒麟為瑞獸,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節慶儀式等喜慶場合,舞麒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已代代相傳了超過200年,是團結鄉村、維繫村民關係、建構海內外客家群體認同的傳統活動。
 
客家人認為麒麟為瑞獸,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
客家人認為麒麟為瑞獸,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
 
(二)黃大仙信俗
香港黃大仙信俗,起源於1915年,是圍繞信奉道教仙人黃初平而展開的民間信俗活動。黃大仙祠常年香火鼎盛,善信認為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靈驗,每年歲初上頭炷香,歲末還神,成為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嗇色園透過舉辦「大獻供」、廟會、祈福法會、道教文化講座等,闡教演法、宣法弘道,讓更多民眾與黃大仙信仰文化結緣。
 
黃大仙祠常年香火鼎盛,每年歲初上頭炷香,歲末還神,成為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
黃大仙祠常年香火鼎盛,每年歲初上頭炷香,歲末還神,成為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
 
(三)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道教儀式具備了靜態和動態的元素,前者包括壇場布置、汰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後者則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法事中,道士會以特定的節奏和腔調朗讀或吟唱經文,有時更伴以樂器演奏,這些在道教儀式中的聲樂和器樂,稱為道教音樂。繼承自廣東的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受到本地文化中粵劇、粵曲、廣東小曲,以及儒、釋等宗教音樂的影響,形成了具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教音樂,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道教儀式具備了靜態和動態的元素,前者包括壇場布置、汰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後者則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
道教儀式具備了靜態和動態的元素,前者包括壇場布置、汰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後者則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
 
(四)古琴藝術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古琴製作雅稱斲琴,斲即劈、削之意,斲琴就是把木削劈成琴器的藝術,當中技藝包含木藝、漆藝、絃律、鈿嵌、書法、銘刻,綜合各方學問,方可成就一張良琴。香港不乏琴人出於古琴藝術的熱忱而彈琴、斲琴,甚至將兩者結合,親手斲琴給自己彈奏,延續了琴人自製琴器、斲琴自彈的傳統。
 
香港不乏琴人出於古琴藝術的熱忱而彈琴、斲琴,甚至將兩者結合。
香港不乏琴人出於古琴藝術的熱忱而彈琴、斲琴,甚至將兩者結合。
 
香港週2014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的延伸活動更邀請了蓬瀛仙館全真科儀音樂示範演出《清微禮斗科》,可惜筆者需回港工作而錯過了。不過,中國國務院日前公布本港增添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港文化博物館相信一定會進行推廣工作,屆時大家就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上述四個新增項目。
 
圖片:作者提供
 
港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系列之五
 

朱劍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