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由學校選擇怎樣處理評估的模式

三年級 TSA 何去何從?(之二)

為什麼不給學校去選擇學校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的評估模式呢?
封面圖片:最近三年級 TSA(系統評估)何去何從再一次提上學校、家長、及教育局的議事日程,應該到了宣布全面復考的日子了吧!(Pixabay)
 
本欄曾以「三年級TSA,何去何從?」為題撰文分析教育局推行小三 TSA 試行計劃的前因,並提出一個問題:「試行計劃若成功或失敗,又如何?」在文中我說:
 
「其實這是一個吊詭的問題,今年取樣50校的試行研究計劃,若最後結果是空前地成功,便有一個誘因作出一個提問:為什麼以前不採用?為什麼以後不能再採用?以自願性質,每年取50校試行再試行,年復年,學校用校本性質決定參加與否,也決定如何運用數據(例如由校內教師批改直接得到教學回饋),皆大歡喜。為什麼一刀切採用同一工具去量度不同校(具多樣性的各校)的教學成效,而只集中於中英數學科成績?相反,若試行研究計劃失敗告終,更有誘因去再做研究,現行操作模式的 TSA 不是名存實亡?」
 
到今天,我又有什麼想法呢?便寫了這個續篇。
 
最近,三年級 TSA 何去何從再一次提上學校、家長、及教育局的議事日程,教育局在11月9日表示,2016年試行研究計劃(小三)已接近完成階段,50多所參與的小學反應正面,而教育局在11月中至12月初會進行「促進學習的評估」專題講座,和教師、家長保持溝通,解釋坊間對 TSA 的疑慮,那麼,同工們,你們都感覺到,小三 TSA 已到了宣布全面復考(評估)的日子了吧﹗
 
我個人對這問題一向抱着「為什麼不給學校去選擇學校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的評估模式呢?」

 

早期香港的教育政策多元化

 
香港的教育政策,早期是較多元及校本的,類似今天澳門的情況,那時的學校差不多全部是私校。但在接受公帑資助後,制度便統一了,當時大家都認為是必須的,類似今天幼稚園教育的情況,全日制、半日制、教師資歷、津貼投放劃一處理,檢查質素的要求趨於統一,這種走勢及想法,大家在初期都一定會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但慢慢隨着時代轉變,便不會一樣了,試看雖然我們中學有統一的文憑試,但教學語言、校本評核模式也多元走向了。以前想一刀切處理一條龍的資助模式,慢慢也發覺未必行得通,某程度也承認學校可以各有不同的接龍或脫誰的方式。世界變了,學校與學生的多樣性不斷擴大,用統一的評估去回饋不同的教學,有什麼效果呢?與成本相對應嗎?

 

學校對試行計劃的態度

 
我因為與不同的小學同工有較多接觸機會,我曾經走訪不同的小學,就下列問題與他們商討,那時大概是今年的2、3月吧﹗
 
當時教育局宣布暫緩今年小三一刀切的 TSA,改由抽簽及自願參加的模式,呼籲學校踴躍支持試行計劃,即是學校「有得揀」,就這千載一時的機會,我向他們問同一問題,「你會怎樣揀?」,原來得出有四種答案:
 
(A)有一些成績一向很好的小學,平日小三 TSA 中英數達標率很高的,差不多一致說若被抽中也會婉拒參加,原因是教師們覺得所謂「教學回饋」,效用不大。
 
(B)同樣,有一些成績一向偏低的學校,也得出相類似的答案,他們認為 TSA 題目偏深,題型也要操練,不似學科基本能力,不操練一下,全軍覆沒,就算操練了,成績也不會好,不如做好些基本工夫吧,「不出戰了。」他們這樣說。
 
(C )有成績中等程度的,傾向自願參加,他們說 TSA,對教學回饋有一定效用,試行計劃包括培訓、支援、即是增加了學校的資源與支持,為什麼不參加?相信每間參加的學校,教育局也一定投下不少資源,專業知識及專業能量吧,他們都喜孜孜的說「一定參加」。
 
(D)另一類成績中等程度的,傾向不參加,他們說,小三、小六的 TSA,題型、內容、解題技巧與 PS1(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很不同,但學校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為學生打造進入較好中學的基礎及機會,時間寶貴,不如用來練習「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更為化算。這是他們的如意算盤,同時他們說,由於 TSA 考基本能力,學術成績較好的,在加強練習時會有負面情緒,動機下降,不如多練習較難的 PS1(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反而會帶起學習動機及氣氛。
 
今天,我在此不評論誰是誰非,只想提出,全港小學的學校、學生差異大,統一考(或評估)TSA,在幾個月後才能得到教學回饋,真的合用嗎?
 
最後,教育評議會最近完成一份文件,其中對小三及小六 TSA 有一些想法及意見,摘錄如下:(請大家多作討論)
 
(甲)本會對全港性系統評估有以下意見:
 
1. 教學的回饋:眾所周知,教師在教學後執行評估,並從學生表現得到的即時回饋最為重要。TSA 以全港學生於同一時段完成統一的評估試題,花費人力物力,亦需安排人手監考及批改,且於數個月後才得到數據報告,未能對當時學生學習實況作出即時回饋,以調整校政、教學計劃及學習策略,對應考生的實際學習,成效並不明顯。
 
2. 學習需要的多樣性:現時教育政策提倡照顧學生學習之多樣性,全港學校類型不同,學校之間、學生之間存在之學習差異甚大。而且學校在評估政策上需要在學、教、評三方面作出整體規劃,如以統一試題評核具多樣性的學校及學生,其回饋是否能充分反映學生表現及學習需要,這方面存疑。
 
3. 監察學校的水平:由統一內容的中、英、數評估結果,不足以檢視一所學校的整體運作效能,而由統一評核所引起的操練問題,尤其為應對公開試評核,試題模式、應試策略、解題技巧等皆需要練習,多做而必能生巧,這是學習與應對評核的定律。現行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操作模式及用意,必然對學校、師生、家長產生壓力。教育局曾提出「不操(練)不忙」,但何不考慮「不考不操(練)」呢?
 
(乙)本會對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建議:
 
取消現行操作模式的 TSA。
 
2. 學校可以自主參與:若有個別學校認同可應用全港性系統評估,作為學校中英數課程管理及教學的回饋,可以自願性質參加(類同今年小三試行計劃)。
 
3. 系統評估試卷須在評核後儘早發放於互聯網,各所學校可自行下載使用,校本執行,更方便各所學校的教學回饋。
 
4. 教育局若要知悉全港學校中英數三科某些課程的學生學習或表現,可三年一次抽樣進行,但不作為監察個別學校的成績數據的用途。本會並建議教育局以每三年總結一個全港小三 TSA 的評估分析報告,以供學校參考,作自我持續改善的依據。
 
(丙)總結:
 
2000年9月推行教育改革,主軸是「拆牆鬆梆」。對小學來說,即時取消小一入學篩選(指官津小一),取消小六升中學能測驗,目的就是減低升小一及升中一的考核壓力。今天在小三設置被學校視為高風險的評估關卡,影響學校推行愉快有效學習;在現今提倡多元學習環境的前提下,如要提升學校效能,需要有多元的評估機制,或參考國際不同的認證及評估,供學校自行選擇,這將更有助學校間良性的互動發展,提升學校多元表現的水平。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