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近日圍繞青年新政的宣誓風波持續發酵,有聲音認為,背後各方爭持的是分合統獨的問題。(亞新社)
每年9月底,香港不同界別有訪京團的安排,皆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活動。
今年港澳教育界同團赴京,國家級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也安排與教育部領導人會晤。高層領導人員致詞時,除述及國家與港澳發展的分析,鼓勵教育界工作的話語同時,皆有提及港獨的問題,可見這課題是中央領導層一定關注的。
大不列顛的殖民帝國
回看20世紀,是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大潮洶湧的世代,受到最大衝擊的是大不列顛帝國。英國,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對戰之後,於17、18世紀成為全球最霸權力量。領土及管治人口,曾覆蓋超逾全球五分之一。至20世紀,遇上德國發動戰爭的兩次挑戰,美國參戰之後的崛起;英國光輝漸減,從前的殖民地,在二次大戰之後,逐一獨立;今天,大英帝國稱作為英聯邦。
翻看大不列顛帝國殖民地的非殖化歷史,多不勝數,舉其中例子看看:
印度曾是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於1947年各自獨立。巴基斯坦人口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口則以印度教較多。印、巴獨立後,分別在1948年、1965年、1971年出現三次戰爭;東巴基斯坦於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獨立,出現孟加拉國。之後的印巴衝突,尤其在喀克什米爾地區,並未能停止。
印度東南的斯里蘭卡,在16、17世紀先後有葡萄牙人、荷蘭人的佔領,至19世紀初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翌年(1948年),原稱錫蘭的斯里蘭卡獨立。斯里蘭卡主要民族是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英殖政府扶持人口較少的泰米爾人,更從印度遷入泰米爾人,他們的地位與權力高於僧伽羅人。英殖勢力逐出,僧伽羅人口佔多數,掌握較多權力,泰米爾人成為少數與弱勢。
1972年,爭取獨立的泰米爾人組織成立泰米爾之虎,發動戰鬥、戰爭。斯里蘭卡政府出兵平亂,更引入印度軍隊,圍剿泰克爾,直至2002年雙方簽訂協定,但戰鬥並未平息。直至2009年,泰米爾宣布失敗,長達30多年的獨立戰爭以失敗結束。
至於當代的英國,其內部也遇到分裂與獨立的挑戰,最近的是蘇格蘭公投,以極少數的多數票否決脫離英國的訴求。
至於北愛爾蘭為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爭取脫英獨立的戰鬥。這場爭取獨立可上溯17世紀初北愛當地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衝突;這場夾雜多項因素的北愛衝突,延至1960年代後期又再惡化,直至1994年共和軍宣布停火,之後是持續再衝突、爆炸、再停火。到今天,北愛因獨立問題而產生共和派、聯合派、保守派的衝突未有正式終止。也因為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又引發新一輪北愛脫英的行動。
要認識不同地區的分合統獨,英國殖民地的非殖化或爭取獨立進程,只是其中例子,這涉及地區可以涵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北非、中非、東非、東南亞、中東⋯⋯其中要找一個與香港情況相若的,並不容易。較近距離的有位處山東的威海衛,與新界相約,1898年租借予英國,至1930年回歸國民政府。
一個地區尋求獨立,自有地域、種族、宗教、經濟等不同原因或綜合因素。因此而衍生長期衝突,以至持續戰爭的不在少數。
中國政府極高度重視領土主權的完整,中國人民經歷鴉片戰爭至日本侵華的百年慘痛,對國家統一的意志是不容輕忽的,中國文化也有追求大一統的背景因素;現實上也涉及台灣、新疆、西藏、澳門的連鎖關連,同時亦是當前全球競爭的戰略考量,也是中國共產黨管治權威的體現。凡此種種,分合統獨這個問題,不可能只看香港,也要看中國,看世界;還是要以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