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旁觀者清──過客眼中的香港

不同人眼裏的香港是完全不同樣的,將它們合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圖畫,那圖畫可能就是香港的「正式」模樣。
編按:本文為丁新豹教授2016年10月應邀到香港公開大學演講內容,題為〈旁觀者清──過客眼中的香港1839-1945〉。
我選了個特別的題目,我研究歷史向來喜歡有些娛樂性。我選取的人大多不是特別有名,也有些是有名的。有些是中國人、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甚至丹麥人。由1839年第一個,一直到1945年最後一個,不同人眼裏的香港是完全不同樣的,有趣的是,將它們合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圖畫,那圖畫可能就是香港的「正式」模樣。

誰是「過客」?

我這裏的「過客」挺寬鬆的,只要不是以香港為家,在這裏逗留過一段時間的人,便是「過客」。有的逗留短短幾天就走了,例如魯迅。特別的例子是王韜,他在香港住了20多年,但心態從頭到尾都是「過客」,因為他的心根本不在香港。他是一個江蘇人,因上書太平軍,被清朝通緝避難,無法適應香港的生活,每天都叫苦連天。還有的是公務員,當時的公務員來自英國,工作了幾年就走,不會在香港長居。

獨特的地理位置

香港有很多過客,比其他地方還要多,這跟香港的地理位置很有關係。那年代往來交通工具基本是乘船,而乘船的時候,香港是南中國一個重要海港,向南可以去到新加坡,向東北可以去到上海、日本。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所有船都要經過,那個年代的船不能一路連續航行,當船航行得差不多時候,便要找個地方停泊,加添燃料、食水、食物之後再開。由於位置問題,所有船都要經過香港,使香港有很多人,有的專程來,有的只是過境。
過客有個特點,都對這個地方沒什麼認識,有時反而能做到「旁觀者清」。當我們在這個地方住久了,會對很多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過客」可以一眼看出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住在這裏久了的人,反而會對有些東西會不清不楚,甚至會習非成是。
我引的例子有英國人。這是當然的,因為這段時期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特別多。除此之外,有美國人、法國人、丹麥人、日本人,當然有中國人。這些人當中,有的是殖民地官員,有的是旅行家,有的是外交家,有的是船長,有的是作家等……甚至有些是士兵涵蓋相當寬。由1839年到1945年。每個人都不同,國籍不同,出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關注點不同。

法國畫家 Auguste Borget(1839年)

為何由1839年開始呢?因為1839年有個法國畫家 Auguste Borget,他環遊世界,在1839年環遊世界都挺誇張,當然是乘船。他主要去了廣州,去廣州之餘去了澳門,不知為何走來香港。因為香港根本不是個旅遊點,當時也還沒開埠,但他來過香港。
Auguste Borget 是一名畫家,他畫了許多關於香港的畫,從這些畫可以看到香港開埠前的情況,所以非常之珍貴。當時英國 Lord Palmerston 說香港是個 “barren rock”(不毛之地),但看過這個法國畫家的畫後,就知道香港完全不是 “barren rock”,有很多人在這裏生活。他不僅畫畫,還記錄很多文字描述。透過他的文字再配合他的畫作,可以看到1839年的香港是怎樣的。

開埠前的香港是不毛之地?

Borget 出了本書,這本書是用法文寫的,後被譯成英文。那本書叫 China and the Chinese(《中國和中國人》),裏面文字配合他的畫作。例如這幅是鉛筆畫,畫漁民的生活,當他們的艇差不多壞,便把它拖上岸,用來做一個住宅,反映當時漁民的生活。當時香港島主要是漁民,而香港島開埠時人口最多的是赤柱。大家現時可能會覺得疑惑,人口最多會是赤柱?但當時漁民的話,赤柱一出去就是大海,所以那裏是香港島最早發展的地方,這不足為奇。
這個描述提到,山谷裏有個竹造的水管,由一邊通往另一邊,於是可以將水輸送到一些原來沒水的地方。竹水管是怎樣的呢?他畫了出來,其實是一根水管,把竹中間刨開,水就可以流過去,灌溉土地。但到今天為止,都沒法考證到這是哪裏。因為 Borget 的描述加畫,很難看到這是哪裏。有人說可能是黃泥涌山谷出來處,但我都不敢保證,認了很久都沒法辨認出這是哪裏。
另外一個是說漁網的,這類東西在以前香港很多地方都見到,現在當然沒了。這裏提到漁網讓他覺得很新奇,怎樣捕魚呢?原來是漁網伸到水裏,漁民將它撈起後,把漁船駛出去就能捕魚,漁民捕到魚後會馬上煮。這裏比較容易推斷是哪裏,因為中間見到的是昂船洲,後面就是維多利亞港,已停泊了一些船。即使鴉片戰爭未爆發,其實已經有些英國商船駛到這裏。相信這裏是山上望向昂船洲,可能是深水埗對開。

英國官員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1844年)

他是一名財政司,但他對香港一點都不看好。他說:「如果你認為香港會成為一個商業重鎮,或者將它跟新加坡相比是完全錯誤。它沒法跟新加坡比較,因為它是 barren rock(荒島)。香港的位置所在,是中國2000里海岸線最貧窮的地方。」
英國殖民地很多,每個殖民地都有特色,有的會生產糖、咖啡、棉花、煙草等,有的適合作軍事基地,有的會成為商業重鎮,但他找不到香港丁點兒好處。最刻薄是最後一句:「我看不到有甚麼理由,要花一先令(Shilling)在這裏。」可見,他看淡香港的以後,當然他是嚴重看漏了眼「跌眼鏡」。

取舟山還是香港

為何有這種情況呢?其實英國人取香港時,有一班人認為其實不應該取香港,應該取舟山,甚至英國人後來為了要取香港而放棄了舟山。他們認為舟山才有用,因為舟山地勢較北,接近杭州灣、長江口,那邊才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但實際上英國人在舟山遭遇到很大的反抗,英國人說香港是完全沒有抵抗,這是很有趣的地方。

英國人手腕高 懂拿揑港人

為什麼當初英國人最初拿下香港島時沒有遭到反抗?到了1898年接收新界時卻遭到強烈的反對,當時五大族聯合對抗英國,打了六天,兩方都有傷亡,新界死了很多原村民,現在有很多人不認識這段歷史,而其實這是影響英國管治香港100多年間,把市區和新界分開,以不同的方式管治。

丹麥船長 Steen Andersen Bille(1846年)

他的觀察很有趣,第一天他就覺得:「這裏的人只懂掙錢,一天到晚只顧着怎樣掙錢,沒有時間享受生活。」他這裏那麼久,從未見過一位女士。可見當時的香港是一個男性社會,外國人如此,華人亦如是。當年一般來香港工作的人,很少會帶家人一起,當然總督或高級官員除外。因此 Bille 在香港從未見過女性。很多時候,已婚英國人會把家眷留在英國,另外有些人會把家眷留在澳門。這是香港開埠前的習慣,商人在廣州做生意,家眷留在澳門。因為廣東十三行有不准女性進入的習慣,當時清政府認為如果容許外國人帶太太來廣州,他們就不會走,並會在此繁衍生息。由於女性止步,因此曾經出現過一個現象,有女人因為好奇而打扮男人進去,結果被政府趕回澳門。

中國詩人何紹基(1849年)

詩人何紹基(圖片來源:Wikicommons)
詩人何紹基(圖片來源:Wikicommons)
他認為「澳門半華夷,香港真外國」,香港的街景是「一層坡嶺一層屋,街石磨平瑩如玉」。當時很多客家人在港從事打磨石頭工作,把街石磨得漂亮。「初更月出門盡閉,止許夷車莽馳逐。」這裏有什麼意思呢?原來當年香港的治安壞到不得了,很多高級官員的家都被打劫。所以香港有段長時間實施宵禁,華人要帶「街紙」(夜行許可)和燈籠,才可出街。此舉使到晚上很少華人在街上行走,但洋人的馬車除外。

「萬怪魚龍窺醉墨,近仙樓與杏花樓。」

杏花樓是一間香港很有名的酒家,它出名不是因為何紹基,而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經常光顧。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前夕,何啟與一群外國記者在杏花樓喝茶。何啟說服外國記者,即將發生的起義,是有理念的革命,並非作亂。何啟希望西方傳媒能正面報道起義,可見當年孫中山等人已經懂得跟西方媒體打交道。何啟江湖地位非常高,他像洋人多於像華人,他是華人但英語說得十分流利。杏花樓之所以有名,因為跟革命黨扯上關係,何紹基特地寫到杏花樓,亦顯其有名。(待續)
上環杏花樓(網絡圖片)
上環杏花樓(網絡圖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