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是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正進行一項以會計業作案例研究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社會流動的研究。本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中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團隊成員包括公共政策學系教授李芝蘭、會計學系教授巫麗蘭、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陳浩文、研究員甘翠萍、高級研究助理胡瑞芯和副研究員李建安。
會計師公會2016年會員人數超過40,000,註冊學生人數亦逾17,000人,要了解會計界人士對前景的看法,不能忽略這批未來「新血」的觀點。我們在今年5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152名會計系學生(當中包括1,045名本地生以及93名非本地生),發現整體來說學生對個人、行業乃至香港前途的看法都屬中游的評價,以10分為最好、1分為最差,表一顯示學生給予各項前景的評分介乎5.22分至5.8分。
值得留意的是,學生對於個人前景的評估(5.8分)較整體行業前景(5.5分)以及香港前景(5.22分)都要樂觀,顯示學生普遍相信有能力跑贏同輩,這亦可在薪酬期望中具體反映,以2016年為當年價計算,超過70% 的人認為在畢業5年後拿到的月薪可以超過3萬元,認為薪金可達5萬或以上的有17%(薪金中位數為3萬至4萬)。而在畢業後10年,覺得薪金可達5萬以上的受訪者升至66%(薪金中位數為5萬至7萬)。這組數字相對全港的整體工資水平而言可謂相當不俗,根據統計處的數字,25歲至34歲青年(即相當於大學畢業後5至10年)的月薪中位數為16,200元。若以此作計算,受訪者期望的薪金中位數相當於同齡人士2至4倍。會計系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與我們之前針對會計從業員的調查是一致的,已投身社會工作的會計從業員給予個人前途的評分亦屬最高。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2016年會員調查,會員年薪中位數介乎30萬至59.9萬 (折合約月薪2.5萬至5萬),亦遠較全港月薪金中位數1.55萬元高,單以薪金來說的話,受訪學生以及會計從業員的判斷可以說是合理的。
事實上,表三結果亦顯示受訪者將「個人的能力」排在影響個人前途因素的首位,4分為滿分計算高達3.69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特區政府以及業界多番強調與香港發展息息相關的「中國的發展機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位列最尾兩項,排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發展機遇」的後面,這或反映出在本土思潮下年青人的潛在想法。
個人能力如斯重要,問卷內設了15項技能讓受訪者自我評分,以5分最強、1分最弱作計算,發現所有評分都在中間數3分以上,再一次印證了受訪者對個人能力的評估相當有信心。值得留意的是坊間經常批評學生工作態度欠佳,這與調查反映的數字有明顯落差,撇除大多數受訪者的母語(廣東話)能力之外,「肯捱苦」、「肯吃虧」及有「上進心」在評分中都排在前列的位置。相反地,在我們訪談中多數管理層認為新入職者的專業技能(例如會計專業知識,資訊科技應用等等)問題不大,學生的自我評分反而較低。到底是學生自我的評估與現實有距離,還是管理層未能識別發掘出學生的優點呢?這種落差值得會計業界以及教育界進一步探討。
此外,在與一些會計師行合夥人訪談時,部分會認為新入職員工的生活優渥而偏向自我中心、陳義過高,但我們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選讀會計學系的原因是因為「較容易找到工作」(47.7%)以及「晉升前景」(42%)。表五的結果亦顯示學生在挑選第一份職業時,是以「薪酬以及員工福利」和「清晰的晉升階梯」為首兩大主要考量因素,學生其實相當「貼地」,對於一些看似較形而上的考慮,例如「工作的意義」以及「興趣」在13個選項中只排第7及第8的相對次要位置。
不過,有一點相當有趣,雖然受訪者對薪金的期望相當高(表二)、亦稱自己肯捱苦(表四)、並且最重視薪金以及晉升階梯(表五),但卻有46%的受訪學生表示若再給他們選擇的話,他們不會再選讀會計學系,當中大部份人 (65.5%)的原因都是指會計行業「太過辛苦」,有曾與我們交流的會計系學生表示,從各方得到的訊息都是指會計行業「有開工、無放工」。
不單只有部分學生不想再讀會計學系,在選取工作的時候,最多受訪者選擇的是加入政府做公務員(表七)。
香港會計業界要持續發展,就要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吸納更多精英新血入行至關重要,表六及表七的結果對於會計業界來說或許是一個警號,會計行業從薪金增幅來說極為吸引,學生亦有意願投入這個行業 ,但超強度的工作要求卻令不少有志者躊躇卻步。受訪學生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我們之前針對會計從業員的調查中,「長工時」以及「流失率高」也是困擾會計師事務所營運的首兩大主要因素。我們都知道香港會計業界已在不斷思考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Work-life balance)、認真檢討薪酬架構(例如多年未提升及被指偏低的起薪點)以及改善辦公室環境,由此招攬及挽留人才。但從這份調查反映出,效果似乎並未得到受訪者完全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