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企業精神教育

普林斯頓這種教授企業精神的模式是史無前例的,我衷心希望新模式在未來幾年能成功落實,甚至向更多學校傳播開去,為高等教育別開洞天。
封面圖片:普林斯頓大學的 Nassau Hall。(Wikicommons)
 
在本科生涯的最後一年,我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課程委員會的四名學生代表之一,有幸跟博學多聞的教授們一起審批各種課程建議。我們通過了的新課程包括音樂戲劇(music theater)和考古學的副修專業(certificate programs),但最令我雀躍的,是通過了企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副修專業。
 
負責設計這個課程的委員會主席,是來自香港的電機工程系教授蔣濛。他廿年前獲尤德爵士紀念獎學金赴史丹福升學,憑網絡最優化(optimization of networks)的研究獲得美國年輕科學家最高榮譽 Alan T. Waterman Award,同時也創立了幾間科技公司。他的網頁上有一個題為「最佳著作」的連結,打開一看,原來他把跟女兒幼年的對話編成詩集。蔣教授是港人在海外取得成功的好榜樣,也是個事業與家庭並重的真男人。
 
近幾十年來,學術與企業的關係愈來愈密不可分。蔣濛教授主持的委員會還包括電腦、化學、分子生物的教授,都有在各自領域創業的經驗。至於在西岸的矽谷,史丹福大學最近兩任校長都領導過大型企業;還有拍賣理論大師 Paul Milgrom 教授,創辦了 Auctionomics 公司,幫客戶設計拍賣機制,也為競投者提供顧問服務。
 
在本科階段,賓州大學、麻省理工、康奈爾等學府都有完備的商學課程,使我十分欽敬。但當初得悉要審議普林斯頓的企業課程時,我也不無猶豫,因為我非常反對高等教育淪為職業訓練。然而,看完文件和聽完蔣濛教授的介紹後,我的疑慮便一掃而空。
 

皮之既存  毛焉不生

 
跟其他大學的本科商學課程迥異,普林斯頓的企業課程完全不教法規、會計、談判、人事管理等技術性問題──這些大可通過自讀和實踐來補上──而是着重培養企業家所需的精神和心態(mindset),包括價值創新、批判思考、客觀分析、心理觸覺、科技意識等等。除了校內課堂外,還有實習部分,鼓勵學生自行創業;普林斯頓鄰近紐約的地理環境,以及強大的企業家校友支援網路,正好大派用場。
 
由是觀之,企業課程不但沒有悖離博雅教育的宗旨,反而跟我們原有的強項相輔相成。普林斯頓這種教授企業精神的模式是史無前例的,我衷心希望新模式在未來幾年能成功落實,甚至向更多學校傳播開去,為高等教育別開洞天。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