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聽校長口中言

若老師聽不懂校長「口中言」最嚴重的後果,是你天天活在焦慮與壓力下。
封面圖片:校長的「口中言」,聽在老師的耳內,老師又能聽懂幾多?(Pixabay)
 
新學年開課已一個多月,工作逐漸安頓下來,近日應教院年代的舊學生之邀,聚首一堂,談談學校的逸事。話題從近日的一宗教育新聞開始,提及某中學一位任教30多年的老師被學校解僱,老師和校長間鬧得極不愉快,餘波尚在。對於這不愉快事件,眾人除了有「奈何」之感嘆外,也感慨「校長要你滅亡,總有些話教你瘋狂」,若老師聽不懂校長「口中言」最嚴重的後果,是你天天活在焦慮與壓力下。以下是一眾老師們對他們的校長的「口中言」的一些交流。
 

「為君子儒」和「為小人儒」的分別

 
老師甲在教育學院畢業後,於一所小學找到一份教職。出身草根家庭的她,自道是「臣本布衣,躬耕於馬鞍山,苟存性命於教室,不求聞達於校長。」可由於教師學位化,要求教師學歷「水漲」的關係,於是她便向學校申請於放學後,減少負擔一天的課後活動,以進修學位課程。可校長雖批准她的申請,卻跟她說了一句話:「進修是自己的事,最好能避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更不可加重同事的負擔。」聽過校長的「口中言」,她的第一個感覺是:日後在工作上必會有很大的壓力。但是,她捫心自問,除了減少進修那一天的課後活動外,其他的日子,還不是「夙夜匪懈」,披星的上學,戴月的回家?她自問對得對得起那份「公帑」有餘。
 
可有一天,校長於下課後召她到校長室。一踏進校長室,一股肅殺的氣氛沖着她而來,眼前除了校長以外,還有一位學生家長、一位學生(家長的兒子)、副校長和一位主任,很明顯,副校長和主任在場,他們的角色是證人與紀錄。校長請她坐下,便對她說:「家長投訴你在上課時,不許他的孩子往洗手間,這可能會讓孩子患上腎病。你是不是不准學生在上課時往洗手間?」
 
這時,一眾老師問她怎樣回答。她的回答頗有心思,她不自辯,以行動回答。她舉起右手,問校長說:「校長,我可不可以去洗手間?」校長聽她這一問,有點意外,回答說:「可以。」隨後,她問學生:「你上課想去洗手間,有舉手問老師嗎?」學生搖搖頭,一臉靦腆,同樣一臉靦腆的還有校長。雖然投訴不成立,但校長之後的一句「口中言」——「希望你日後能多主動理解學生的需要」,教她明白了「為君子儒」和「為小人儒」的分別,最後她轉校了。雖然這位校長對老師的「口中言」並不友善,但這只是個別事件。
 

「我們有飯吃的人,都應該給人一碗粥。」

 
當天另一位老師道出了他校長的不一樣的「口中言」。話說近年中學收生不足,面臨縮班裁員壓力,他的校長為此事躊躇,位列危機的同事也為此事擔心。學校為此事開了一個特別會議,商討如何收到開四班的人數。開會期間,同事們反應不一,有些同事擔心失去工作,有些則表現淡定,一副與我無關的樣子。校長在解釋開會的目的後,說了這麼的一句話:「我們有飯吃的人,都應該給人一碗粥。」老師說校長說這話的時候,雖沒有什麼表情與動作,但聽到他這「口中言」後,他感受到的是校長重視每一位老師,並在力保低年資老師的飯碗而努力,他雖然是平安一族,但也投入為學校爭取生源的行動。
 

「君子一言以為知」

 
在座的另一位老師說出他新任校長的「口中言」。他的校長是原校的助理校長,在校長退休後,經過「申請」及「面試」的「競爭」,接任校長。在他當了校長後的第一次校務會議,他說了如下的說話:「⋯⋯離開教室坐進校長室,對我是個犧牲,奈何使命所在,所以義不容辭⋯⋯」聽過校長這「口中言」,老師說他腦中浮的是「一朝得志,語無論次」。的確,說話是一種藝術,當年在教育學院,修讀中文的同學,一定要修讀「教師口語」課程,不知道新任校長的課程有沒有「校長口語」這門課。從該天老師們的分享,校長們的「口中言」,總不離「我們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我希望明年各科的成績能提升五個百分點」、「我深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課堂/老師」。校長們這些例行公事的「口中言」,耳熟能詳。「君子一言以為知」(論語‧子張十九),校長的「口中話」真的能顯示出校長的真實水準。
 
談到校長的「口中言」的真實水準,筆者想起當年初入職教育學院時,自詡「司馬董狐」(有司馬和董狐的造詣)的院長江潤勳博士提醒新入同事不要與學生發展「師生戀」的「口中言」。他不直接向我們說「不應與學生發生師生戀」,而是對我們說「你們的年紀唔係大,學生的年紀唔係細,有些事情是應該避免」,多幽默的說話。
 
很多校長覺得當了校長後,總是在學校內沒有「良朋」,有的只是上司跟下屬的冷關係。要改善這種關係,關鍵是校長的「口中言」。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