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說明:行政長官梁振英(亞新社)
助長房地產炒風
香港現時最大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是房屋問題。一方面是曾蔭權主政 (包括當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至當特首) 以來抑壓公營房屋的發展、停建居屋、減建公屋,以及減少土地的開發供應。在香港貧富懸殊加劇底下,基層生活的香港人沒法借公屋來解決生活困難的限制。另一方面香港經濟金融化、本地和外來資金積累,本地也缺乏其他的投資機會,致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炒賣投資謀利。前者是剛性需求,特區政府故意忽視,後者的需求無限,卻供應不足更加重炒風,強化心理預期。
這兩個方面,政府都有能力解決,卻解決不力。說公屋興建缺土地是政府只在舊有保守的框子裏思想。
忽視基層住屋問題
一是政府大可在短期內將已開發和新開發的土地全撥作公屋之用,先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二是政府改變大屋邨的做法,市區內外有眾多的官地,就連廢校也有幾百間,政府說見縫插針,實際上見不到舉動,反而是眾多土地閒置幾十年。單棟、小區的公屋發展只要配套安排仔細,規劃與建造不需多年。當然郊野之地還可動用,但若集中離島,如南丫島、長洲、坪洲、梅窩,只要政府補貼渡輪,居住人口便可由減反升。公屋設計適應環境,不會破壞生態,幾年間便可增添幾萬單位以上。
在私營房屋市場,閒置的單位不少。要解決投資投機帶來的非住家需求,關鍵是政府恢復租務管制。無利可圖,炒風便止。再在公屋擴建後進行市區重建,問題可止。根本的問題是:政府是否為地主打工?
地產主導城市發展
香港的土地問題解決不了,是因為在中英談判以來,政府的政策是被地產發展商的利益牽着鼻子走,只看到怎樣抬高地價、開發價格高的地區,而不是從城市的合理規劃、住房的合理發展為出發點。
市區密集發展抬地價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市區長期密集發展,把中英談判之前殖民地的新市鎮發展戰略放棄,單考慮地產商開發土地利潤率,因此便出現天水圍的悲情城市,也缺乏推動屯門與元朗就業中心的成長,結果人口隨市區地價高而推往新界,就業中心還在中環、九龍,南北往返交通擠塞。而且為了遷就市區地價上升,減少人口搬遷新界的意欲,故意拖延新界至市區的鐵路運輸建設。一方面,人口還擠在市區,地價還升;另方面,遷移至新界交通不便、成本昂貴,連東鐵、西鐵都集中於少數站來發展,稍多一些外來旅客便進一步壓迫新界居民的生活。
而維港兩岸在政府減少基建、擴大高地價地區的政策下日益縮小,就連東九龍的發展也是與人口北移新界相對抗,加重九龍就業中心比重,增加新界與九龍市區的交通壓力。至於將軍澳與馬鞍山都按通勤社區的性質發展,改變不了過於集中市區的問題。不把這種房地產地價與利潤主導的城市發展規劃扭轉,香港的土地問題和相關的交通問題只會愈來愈惡化。
東鐵沿線已超負荷運作,西鐵亦然,而市區地價飛升,更拉動全港地價樓價,香港大部分人便成為地主的房奴了,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問題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