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沈祖堯:創新科技不是「今天說,明天有」

最大的工業是房地產,令香港的人才對創新科技不大感興趣,大學能保持現有國際的大學排名好不容易。
 被喻為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近日公布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獲得此殊榮,以表揚他憑藉血漿 DNA 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孕婦受惠。沈祖堯校長笑言,在祝賀盧教授的電郵上勉勵說: “Next step is Stockholm.”
盧教授及其團隊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成為醫學界的重大突破。(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盧教授及其團隊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成為醫學界的重大突破。(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沈校長表示,中大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上表現不俗,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傑出的成就,這些的研究成果未來與中大建立的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互相配合,結合教研需要,應用科研結果,惠及社群。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沈教授在校內主講「醫學:科學還是人文?」,講座主要為醫護人員而設,他認為科學與人文密不可分,科學包涵人文關懷。醫者不但鑽研醫療科技、研發新藥和醫療方案,他們更要面對是病人,關心病人的需要。這不單在醫學方面,在其他的科學層面上都適用此說法。科學是為人服務,改善人的生活質素,令我們的生活條件更好。「在學校我們不單希望讓學生認識科技(Technology),而是讓他們怎樣以知識改善人類的生活為依歸。」大學對社會的貢獻是培養出的學生,若學生能在四年大學的培訓,敏察社會上的需要,令人受惠,是大學的最終目標。
然而,科技惠及社會不能說一蹴而就。沈校長表示,大學在推動創新科技主要從教育和科研著手,先讓學生掌握知識、有初步的概念,大學會提供訓練,引導他們看到社會上的實際需要。如果學生對創業有興趣,學校會邀請校友教他們寫計劃書,掌握市場脈搏,從而讓他們知道應該往什麼方向走。
港府近年大力推行科研新政策,對於香港高校發展科研,沈校長認為香港優勢在於人才充沛,「香港是一個人才匯集的地方,無論是本地或外國回流都有很多傑出的人才,中大現時也在全球招攬各個領域的研究人才進行科學研究。」
沈教授說,「我們不單希望學生認識科技(Technology),更是讓他們知道怎樣以知識改善人類的生活為依歸。」(灼見名家圖片)
沈教授說,「我們不單希望學生認識科技(Technology),更是讓他們知道怎樣以知識改善人類的生活為依歸。」(灼見名家圖片)

周邊地區科研競爭力提升

沈校長同時深感香港的競爭力在下降,或說周邊地區競爭力迅速提升,例如新加坡、韓國、中國內地等,這些地方的政府都投放了大量的資源在科研領域上。以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的研究撥款就足已超過中大的四倍有多。「當其他地區在不斷增加撥款,香港的大學的研究經費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沒有作出調整。」
對於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他認為能設立一個專門的政府部門集中推動創科是件好事,相信能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新動力。然而,政府推出20億元作配對基金,這筆撥款不能說是一筆巨大的款項,因為發展創新科技的背後往往是需要投放大量的資金。以美國和新加坡等作比較,20億元的配對基金不算豐厚。在外國除了當地政府的投入,民間工業和企業也會支持科研的發展。
「我們的困難是,在香港最大的工業是房地產,令香港的人才對創新科技不大感興趣。」
香港的科研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GDP)對比鄰近地區偏低,深圳的科研撥款佔其 GDP 超過百分之4,而港府的科研撥款只約佔 GDP 的百分之0.4。沈教授說「我認為香港的大學能以這樣低的科研成本下,還能保持現有國際的大學排名已經好不容易。」他補充這不能把責任全歸於政府的身上。以「未來科學大獎」為例,由內地科學界及企業界共同設立,企業家捐贈,以表揚具原創、長遠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的研究項目,獎項的設立鼓勵更多科研人才投身研究領域,更要放眼國家的需要。
外國的情況如是,美國除了當地政府的大量投入資金資助科研發展,民間的企業贊助同樣重要,在項目的研究經費上佔了很重的比例。反之,香港沒有大型的企業資助科研上的經費,單靠政府撥款難以有力地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

資助研究項目時間短

沈校長認為現時資助研究項目的時間短促,一、兩年內便要提交研究結果,教授轉過身來便又要投入另一份的研究計劃。他認為,中、長線的項目資助較現行制度理想,一年、兩年、三年的研究項目時間有點太短。
「創科不是『今天做,明天有』,兩年、三年都是很短的時間,一般在外國的項目資助時間較長,研究人員不需為了提交研究報告而趕時間。」

撥款應考慮對社會貢獻

現時向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申請撥款時,主要計算大學教師的學術論文,但對於他們的發明對社會的影響力卻不在評核的範圍之內。因此,沈教授曾在創科局的會議上提出,政府會否考慮撥款由大學聘請另一批教授,專注於創科研究與企業合作的項目上。另一項建議是,如果申請撥款不在 UGC 的制度下,他們的評核準則會否不同,撥款不單計算教授的論文數量,還可以考慮計算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社會的貢獻、經濟和社會的效益等,或會吸引更多科研人才進行研究。
發展科研不單只放眼香港,應與周邊地區配合,互補優勢。「香港有土地上的限制,有很多研究項目不能在香港的研究所進行,例如海洋研究,這方面我們便缺乏海洋研究的實驗室。另外在造船、航運方面,我們與浙江大學合作,它們有很大的海洋研究中心。」中大現時在深圳設有分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在分校的研究院的進行不同的項目,香港的優勢是鄰近生產基地──深圳,研發成果可以與當地的工業合作生產,把科研成果化,看準市場的需要,把知識轉化生產。

關注銀髮市場需要

銀髮市場是隨社會人口逐漸老化,為長者而設的產業。在香港人口老化的大環境下,中大的學生最近留意到銀髮市場的需要,希望能改善長者們的生活。工程學院的學生最近研發一款機械人,不是為小朋友而設的玩具,而是為獨居長者而設計的。有說「寵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外國養寵物或許是件容易的事,可在香港卻不然,地方的限制下很多時候連一隻小狗也不能養,獨居長者自然缺乏心靈上的溝通。
於是有中大學生發明了人工智能玩具(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些公仔有可愛的熊貓模樣,能陪伴在長者身邊,為他們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甚至能穩定他們的情緒。它還會感應到主人摸它的哪一個部分時心情如何,然後反應過來,有些甚至臉帶表情。科技的發明一日千里,人類的溝通卻退步了。對於長者而言,這些的小發明是他們心靈上慰藉,治療現代社會「缺乏溝通症」的妙藥良方。研究證明對於患有初期腦退化症的病人有一定的幫助,緩和他們的病情惡化。創新科技的發展若能懷着行醫者的心,不但醫病,更要醫人、醫國,這樣便能引領未來、帶動社會及人類生活的進步。
除了關注獨居長者的生活,中大最近的研究項目留意到社會上自閉症兒童的需要。工程學院組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設計相關程式,這款「社交機械人」可以教導自閉症兒童八個手勢(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除了關注獨居長者的生活,中大最近的研究項目留意到社會上自閉症兒童的需要。工程學院組成跨學科的研究團隊,設計相關程式,這款「社交機械人」可以教導自閉症兒童八個手勢(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創科博覽 2016」座談會

香港科創齊步向前
主講嘉賓:沈祖堯教授、裴偉士教授、葉玉如教授、徐揚生教授、汪正平教授、陶肖明教授及任詠華教授
日       期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時       間        :19:00 – 20:30
形       式        :演講及座談會
語       言        :廣東話輔以普通話及英語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