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8:57: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港獨思潮抬頭 忽視中史之果

時至今日,中史科被進一步邊緣化,國民身份的建立也無從說起。
封面圖片:中史教學內容不斷遭到削弱。(Pixabay)
 
立法會選舉剛結束,在大量新生代成為選民後,選舉結果跟以往截然不同,五區直選均出現本土力量和激進勢力登場的情況,形成建制、傳統泛民、本土派三分天下之勢,本土優先、民主自決、獨立自主等主張明顯漸為選民接受,當中年青選民的力量更不容輕視。
 

中史支離破碎的因由

 
究其原因,當中有政治社會因素,可以從政制發展、經濟矛盾、社會流動等角度作出解釋,但不能否認的是,教育當局負責課程發展的官員,在2000年取消初中中史科獨立必修科的地位,而高中學制下選修中史的人數又不斷下降,令新一代對國史知識一知半解,民族感情日趨薄弱,為港獨思潮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2000年前後,本港教育當局執意推行課程改革,在科目融合和擴闊視野的理念下,大力推動「歷史文化科」、「中西史合併」、「綜合人文科」等新課程,不少中學紛紛取消獨立中史科,中國歷史課程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教學內容欠缺系統性和完整性。由於各校可以用校本形式教授中國歷史「元素」,部份不重視中國歷史的學校用五花八門的方法削減中國歷史的內容和教學時數。
 
結果,有學校只於初中三年的其中一年教授中史,有學校將中史與經濟等科目內容合併,形成不倫不類的課程,有學校將中史和世史結合,但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迫使學生以外語學習國史。面對這些情況,教育局未見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糾正和監察,反而放任自流,以少數成功的校本課程個案,掩蓋大部份推行混亂和設計不當的事實,令情況變本加厲。凡此種種,均嚴重削弱中史教學內容,令新一代變成中國歷史的「史盲」,為本土派和港獨派創造空間。
 

中史必修 刻不容緩

 
至於高中方面,2009年新高中學制推行後,教育局公布中史科修讀比率只有16.4%,也就是在78,509中四學生中,只有12,867人修讀中史,到第五屆新高中(即2016年),人數已急速下降,只有8,355人修讀中史,比回歸前的數字大相徑庭。更重要的是,由於課程設計不當,內容過多過深,不少在中四或中五修讀的學生望而卻步,最終退修中史,故第一屆應試者只有8,003,共4,000人退修;第五屆應試者更只有6,557,跌幅同樣驚人。
 
前線教師多年不斷反映考評局設計的試卷,以長問答為主,對考生記憶背誦的能力要求甚高,跨朝代的必答題更非一般中學生可以應付,新一代對中史望而生畏,最終跳船而去,自是理所當然。然而,教育局和考評局對此充耳不聞,結果時至今日,中史科被進一步邊緣化,國民身份的建立也無從說起。
 
依筆者之見,社會各界應全力要求教育當局恢復初中中史科獨立必修的地位,讓莘莘學子在普及教育階段有機會全面和系統地認識本國歷史。與此同時,教育當局更應盡快改善初中中史科課程,為中史教學提供適切支援,使教學效能得以提昇,令修習國史成為知趣並重的學習歷程。至於高中中史科的發展,由於涉及新高中的整體課程規劃,故可以列為非公開試的必修科目,為高中學子創造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空間。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