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5:53:1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記九月二、三事:港獨、選舉配票、青年、敬師日

究竟校園內可否討論「港獨」?相信是今年9月1日最觸目的議題。有人說這是真議題,有人說這是偽議題,但既然說了出來,這便是議題了。
封面圖片:9月議題很多,其中立法會選舉是最熱議的話題,甚至很多中學生都開始關注起來,有學生更於校門外派發關於「港獨」的傳單。(亞新社)
 
對於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家長,每年9月都是很特別的,開學了。
 
自從國教事件發生以來,每年9月總有些政治議題進入校園,今年又會否例外?
 

9月大家關注什麼?

 
一、9月1日開學日,傳媒報道不外乎跨境生遲大到,書簿費、校車費、午飯錢大加價,炒作不起呢——啊不!有件發生在三個學生的事,卻上了報章頭條:一名校內生及二名校友,在中學門前派發宣揚「港獨」傳單。
 
不同的人都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覺得做傳媒人,今天是最難的一天,也是最易的一天,難在不知什麼可以炒作起來;易在雞毛蒜皮的事也可以炒作起來⋯⋯
 
二、究竟校園內可否討論「港獨」?相信是今年9月1日最觸目的議題。有人說這是真議題,有人說這是偽議題,但既然說了出來,這便是議題了。
 
有朋友對我說,他真的有點混淆,他用「自殺」為例:
 
1. 自殺是否犯法?教唆自殺是否謀殺?表面上勸止別人自殺,但言語間觸動別人,強化當事人自殺念頭,是否教唆自殺?
2. 與同伴合謀一起自殺,同伴「成功」了,自己「失敗」了,又打消了自殺念頭,這是否謀殺?
3. 討論以上話題究竟是對是錯?真的討論了,又怎樣評定是否動機不良?
 
三、9月4日立法會選舉,最吸睛的大事是什麼?「真·『攪野』」,竟然是排隊的人龍。其實這真的很特別,在外地選舉也不多見,晚上10時半截止入閘,竟然可以「攪」到淩晨2點半⋯⋯甚至更晚。據說選民是看着手機行事的,大家「睇定啲」,所以延遲了投票時間。
 
票站調查及策略性投票對選舉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多議席單票制的遊戲規則,是結構性問題,配票在所難免,如何評估對民主發展的影響?相信最後也不了了之。要改動?談何容易,整個社會都是拖拖拉拉的飄過數十寒暑,何妨多此一樁?
 
四、政論家、傳媒⋯⋯不同人士都忙於評估選情及立法會新常態⋯⋯在我這位門外漢看來,古語:「太陽下無新事」這句話「真棒」。
 
建制派總議席減少了,但仍是多數派。兩組點票機制(直選議席、功能組別)裏與非建制派各佔優勢,什麼保持着否決權等⋯⋯一切依舊。有說較激進勢力進入立法會,今後開會怎樣怎樣,我卻不大認同。
 
傳統智慧說「發財立品」,有可能今後開會大家都正正經經「坐定定」,打呔的人不會擲鞋?你信嗎?我便不信。人會變,你懂的。耳邊響起:「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恒」,你還相信專家之言?今天人人是專家⋯⋯這便是做教師的難處了。
 
五、報載本港青年生活素質評分下降,今次選舉很多人打「青年牌」,說要發掘青年需要,但青年人需要什麼?大家也說不準,最流行的講法是「需要改變」,即時說你給他們什麼,他們也不會滿意,總之是「要改變」。
 
羅馬不能一天建成,青年人為何總不能等?他們其實最有等的本錢。唉!這也是辦教育的難處,他們今天爭着要「話事權」,教師唯有靠邊站。
 
六、9月10日是敬師日,這幾年我常覺得政府沒有什麼宣傳。9月教師太忙,眨眼間過了9月10日,回首才醒覺:為什麼不覺得「敬師日」留有㾗跡?淚水反而有些吧,我常覺教育是重中之重,到大家都有此感覺時,可能已太遲了。
 
最近朋友常對我說,看看香港情況,政局、民生、經濟⋯⋯大家都覺得應該做些事,但茫茫然大家都說不出應該做些什麼。
 
開學前有些學者呼籲學校、家長:開學期間,留意學童的讀書壓力,以及升中、升大適應力,這或許是經歷教訓後的警醒,但大家對香港的變化的危機感,還是似有若無。
 
以上雜記了「九月二、三事」,祝大家有⋯⋯噢,忘記了一件事,9月1日我參加了一所中學的開學禮,當天校方邀請了丁新豹博士講話,他是歷史學家及文物學者,他提及今年暑假曾三次帶青年遊學南洋,考察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的生活及事跡。原來今年是孫先生誕辰150年。他又提到年幼時背誦文天祥的正氣歌及岳飛的滿江紅詞等事,寄語學校重視古文教學,說這才是與中史教學並行,相輔相成的國民教育。丁博士念念不忘莘莘學子,與我對近日港事多帶負面情緒,形成強烈寫照,說到這裏,心中有些慚愧⋯⋯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