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補學科」與「補習慣」的分別在於什麼?(Pixabay)
開學還不到一星期,日前路過某直資名校,看見幾位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拿着補習學社的宣傳單張,熱烈地討論如何安排孩子補習。回到家,打開報章,首頁不是當天新聞,而是整整一頁的補習社廣告:十多位獲得5**的學生照片,和他們推廣名師的「感言」。諷刺的是,同一報章報道某機構的調查報告:六成高小學生的壓力「瀕臨爆煲」,原因是「功課測驗多」、「父母期望大」、「自由時間小」。調查還發現,五成半受訪學生平均每日上課後,仍要花兩至三小時於溫習或補習上。
給孩子上補習班補課,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可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但補習是否提升成績的良方?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同學甚至愈補愈差。但是,身為家長眼見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是否也不替孩子找「補習」呢?答案也必然是「不」。
家教課程 互相配合
近日,筆者看到一篇文章,提出「補習」應該是「補習慣」,而不是「補學科」,「因為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學習習慣上的差距。」筆者從教多年,極同意這觀點。
文章提出「補習慣的課程」,包括「補閱讀的習慣」、「補聽課的習慣」、「補做作業的習慣」、「補學習的方法」、「補自信心」。這「補習的課程」,全是學習的態度和習慣,學習態度和習慣,跟成績高低是成正比例的。試看每年的會考狀元,多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同學沒有好的學習態度,要有好的成績,就算是「補習天王」,也不能提高你的成績。
香港補習之風,早於小學階段。那些「望子成龍」,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綫」的小學生家長,在孩子踏足於小學後,便積極為孩子訪尋名師名補習社,以讓孩子能升讀他們心儀的名中學而及早準備。順應家長的心態和要求,本港一些小學為學生安排課後補課,也是常事。可這些補課的課程,每每着重操練。也就是這些操練,為孩子添加了壓力之餘,更令孩子厭學。教育家經常掛在口的名言:「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家長。」最近,國內也就因應家長那「不能不為孩子補課」的心態而設計了一個小學生「補習慣」的課程,讓家長參考,茲將小一及小五的「補習慣課程」表列如下,讓讀者參考:
這些「補習慣」的課程,其實該是我們的「家校課程」。香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為政,雖云相互配合,但兩者並沒有共同的課程設計,假若學校和家庭間,有一個「家校課程」,筆者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是不一樣的教育。
補習?不如補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