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說明:超級區議會民主黨鄺俊宇得票近50萬,成為「票王」。涂謹申以一萬票之差擊敗工聯會王國興,為泛民守住三席。泛民名合計所得票數增加超過20萬,明顯較建制派多。
一般來說,候選人在選舉中贏得的票數,反映了候選人獲選民支持的程度:得票愈多,表示候選人愈受歡迎。可是,在香港的分區直選和「超級區選」採用的比例代表制之下,各個陣營和黨派都採取分拆名單和呼籲選民「配票」的策略,令「票王」的意義變得模糊。
這次立法會選舉裏的「超級區選」,十分清楚地說明了「配票」或「策略性投票」的效果。「超區」5個議席,共有9隊候選人爭奪,其中包括4名競選連任的現任立法會議員,勝算被看高一線。
建制派的民建聯和泛民的民主黨,各自都希望贏得兩個「超區」議席。如果把兩個候選人放在同一條隊伍裏參選,全黨便可以團結一致,爭取支持者把「超區」選票投給政黨的這一條隊伍,拉票活動十分直接簡單。然而,按現行比例代表制的議席分配辦法,一條隊伍要贏得兩個議席所需的票數,遠多於兩條隊伍各贏一個議席。所以,民建聯和民主黨都寧可各出兩條隊伍參選,爭取每條隊伍贏得一個議席。
建制泛民爭取「超區」末席
這就產生了「配票」的問題。民建聯競逐「超區」議席的兩名候選人,是黨主席李慧琼和選舉經驗較淺的周浩鼎,兩人的知名度有一段距離。如果民建聯的支持者大部分把選票投給他們較熟悉的李慧琼,周浩鼎便難有勝算。要兩人同時當選,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支持者把選票投給周。同樣,民主黨派出的資深議員涂謹申和新人鄺俊宇,吸票能力強弱懸殊,要雙雙當選,便要配票。
選舉日前夕,來自泛民陣營的3支隊伍先後宣布棄選,剩下建制和泛民各有3隊人爭奪5個議席,其中一隊肯定要落選。大家都認為4名現任議員勝算較高,餘下的最後一席是兩個新人鄺俊宇和周浩鼎之爭。於是,民建聯和民主黨都採取相同的策略:呼籲選民盡量把票投給新人,力爭最後一席。結果,兩個新人成功當選,擠掉了工聯會的王國興。其中鄺俊宇竟拿了近50萬票,佔了投給民主黨的全部選票近7成;而本來大熱的涂謹申則只得約24萬票,僅以一萬票險勝王國興,贏得最後一席。
顯而易見,在這樣的策略性投票下,票數完全不能反映候選人受歡迎的程度。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