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02:28: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在小學推行 STEM 教育的六個建議策略

小學的 STEM 教育(二)

最近教育局撥了十萬元給小學推行 STEM 教育,個人不贊成用作購買服務,如買機械人課程,反而建議大家可以多買一些教具,如顯微鏡和標本,甚至是多買一些科學書籍和雜誌,對推行 STEM 會很有幫助。
 
筆者在7月9日寫了此文,當中提出小學在推行 STEM 的種種困難下,宜先找出學校的發展重點,不宜操之過急。
 
乘着開學之初,筆者再與大家分享我對小學推行 STEM 的看法。

 

困難重重

 
8月中我參加了一個由教育局主辦的 STEM 研討會,當中以中學校長為主,筆者只是代表小學參與其中,當中不少中學校長也帶出推行 STEM 的難題﹕沒時間教、沒資源、學生的興趣不同和學習差異……種種問題與小學相若,但他們不乏修讀科學的老師,小學的科學老師卻是寥寥可數,所以我們遇到的問題更大。

 

六個建議策略

 
上次我提過教育局《推動 STEM 教育——發展創意潛能》一書中的六個建議策略,十分有用,今次讓我們再仔細看看這六個策略吧!
 
一、更新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
 
眾所周知,小學課程緊逼,如要加強 STEM,非要由常識科入手不可,不過在我們與教育局的討論中,多位校長都提出了相同的見解﹕一﹑要調整學校課程,發展才可長遠。二﹑以單元形式推行較好。筆者也認同這個想法,所以我會先以科學為主,再帶動其他範疇發展,但哪裏可擠出時間來?重新剪裁常識科的課程不易,所以我選擇以學校原有的三天「科學日」作為切入點,抽起原有的活動,重新編寫「校本 STEM 課程」,以每級一個單元(約20小時),印製校本學習冊,由一至六年級層層遞進,既不影響學校的原有課程,也較系統地推展 STEM 教育發展。總括來說,建議學校第一步是刪減一些原有的課程及活動,再整成合新的校本課程,以單元為主,層層遞進,推動的 STEM 才會持久。
 
二、增潤學生學習活動
 
從近來參與不同的 STEM 教育研討會中,筆者發現學校大都有兩種看法:有的校長認為 STEM 是學科性的;有些校長則認為 STEM 是不受科目限制,是提供創意學習和探究活動。筆者覺得兩者都可兼備,所以在編制 STEM 教育的課程外,我校也成立了一個科學小組,老師定期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予各級學生,如飯後的「科學實驗初探」,學生報名到常識室看老師做實驗,學校更成立「科學小先鋒」,招聚一班對科學十分有興趣的學生參與校內及校外的科學活動,活動多了,參加的同學也多了,校內的氣氛也漸漸濃厚起來。所以筆者建議學校在編制「校本 STEM 課程」同時,也需引入不同的學習活動,鞏固學習。
 
三、提供學與教資源
 
最近教育局撥了十萬元給小學推行 STEM 教育,中學是沒有該筆撥款的,所以我們更應善用這筆撥款,個人不贊成用作購買服務,如買機械人課程,反而建議大家可以多買一些教具,如顯微鏡和標本,甚至是多買一些科學書籍和雜誌,對推行 STEM 會很有幫助。
 
四、加強學校與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校早在兩年前已加強 STEM 教育,更從中學的減班潮中,幾年間招納了六位在中學教科學和數學的年輕教師,組成了「科學小組」,他們統籌學校科學學習,更編訂了一些科學工作紙……兩年過後,問題來了,他們都做得很好,但本校大部份老師都是修讀文科的,他們跟不上這步伐,最後只有安排一些「補習班」給其他老師,情況才得以改善,所以教師培訓是十分重要的。
 
五、強化與社區夥伴的協作
 
既然小學老師多是修讀文科,學校可如何尋求支援?筆者覺得最佳的社區夥伴便是中學,他們不時舉辦一些小學生的科學活動,遇上小學老師不明白,更可請教他們,既具效益,又免費,比起邀請商業機構到校辦活動,不是更持久和更具效益?
 
六、進行檢視及分享良好示例
 
大家都是剛推行 STEM ,可從哪裏「偷師」,從而檢視成效?我覺得學校間總有差異,總有些做得好的,我們可透過探訪,從中學習,亦可配合「締結姊妹學校」計劃,到國內的學校看看,他們的科學教育比我們強得多。當然,自己學校也可讓同事間互相觀摩,從而提升教學效益。
 
總括來說,推行 STEM 教育的路十分漫長,學校宜先訂下發展步伐,善用撥款來購置教具或培訓老師,透過與中學和其他學校的協作學習,以提供專業發展,相信不久將來,我們定可為香港培育出一代一代的科學人。
 
(封面圖片:Pixabay)

蔡世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