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8:46: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談教學文化的轉變

教改提醒我們要做好啟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處理某些課題時甚為合適,只是當它忽然成為金科玉律,遍地開花,就可能出現反效果。
自教育改革推行以來,建構知識、學會學習、學生為中心、互動式教學、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名詞風行一時。影響所及,各科皆標榜訓練同學的各種共通能力,希望老師運用互動的教學法,將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自行建構知識,以致在老師角色、教學模式、觀課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一些轉變,值得教育界反思。
 

教師角色的轉變

 
先就老師角色而言,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用現代的術語表達,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學工作就是要「以生命影響生命」。可惜,在教育改革的理念下,教師只是一個啟導者和促進者,教學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在面對社會議題時要價值中立,不能強勢的展現個人觀點;在處理知識性課題時不應進行知識的「灌輸」,以免扼殺學子自行探索和獨立思考的空間,故西方人有一個頗為吊詭的說法,指教師的最大工作就是盡量避免學生受到自己影響。然而,是否所有學科和所有學習階段都適用這些知識建構的教學法呢?只有相對標準而沒有是非黑白的新一代會是怎樣的新一代呢?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是否有不同的需要,而教學法也應與「時」並進?
 

教育發展的趨勢

 
就教學模式而言,曾聽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說,老師上課如演戲,如演講,如說書人,所以好老師必須是好演員和好講者。然而,這一種想法在今日會被指為「以教師為中心」,是不合時宜的教育方法,因為當中欠缺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同學沒有建構和自主的機會,沒有參與和協作的空間。於是,「講授」在教改之下被「妖魔化」,背負着「單向」、「沉悶」、「落伍」的污名,殊不知互動和活動的基礎是學生掌握充足的前備知識,而講授正是不少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
 
事實上,各科不少課題都是艱深和學術性的,涉及的知識層面既深且廣,除非同學本身的根基深厚,又或是能主動自學,否則如果課堂以活動為主導,就很可能誤入歧途,最終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在熱鬧和愉快的氣氛下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
 
至於觀課文化,正因教改對老師角色和教學模式的期望有所改變,一位「好老師」必須是一位能帶動學生以活動和互動學習的能手,故課堂質素高下的關鍵就是能否掌握相關的技巧,甚至出現「只重技巧,不及其餘」的情況。以教育局進行外評觀課為例,觀課者不需要熟悉該科目的課程或教學內容,也不必完整的觀察一個課節。久而久之,部份課堂只注重互動的量而忽略其質,只重視教學方法的運用而輕視教學內容的掌握,只例行公事式的加入資訊科技運用、分組討論、提問等教學手段,但求人有我有。更甚者,為求課堂時刻保持「精彩」,以應對隨時在中途走進課室的觀課者,教師務必將課堂「綜藝節目」化,在短短數十分鐘內加插「多元化」活動,予人目不暇給之感,否則在觀課者在進入課室時剛巧到了講授環節或「沉悶」時段,那就凶多吉少。
 
其實,筆者並非逢教改必反,教改提醒我們要做好啟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處理某些課題時甚為合適,只是當它忽然成為金科玉律,遍地開花,就可能出現反效果。同理,加入活動和互動也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但由此而衍生的輕視講授和輕視知識,令課堂遊戲化和膚淺化,我們是否應該引以為戒呢?
 
(封面圖片:亞新社)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