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4:36: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以學術態度看新移民政治

一方面我們都相信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一方面不同人的偏好要比較並不容易。
臨近立法會選舉,相關新聞或評論特別多。近日香港三位學者(黃鶴回、馬嶽和林蔚文)在一份政治學報發表了一篇有關移民和民主化的學術論文,便引來不少人談論。論文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大陸來港的移民,比本地出生的香港人更支持建制,對大陸政府更信任以及對大陸的國民身份更自豪。
 
大陸移民與香港本地人在政治取態和價值觀不同並不是甚麼新聞,也並不是甚麼出奇的事,不過,有學術研究加以印證就令反對新移民的人更振振有詞。既然是學術研究,那我就以一個嚴謹的學術態度看待之。
 

文題不符

 
首先,正如網絡紅人史兄指出,論文中的移民其實包括幾十年前偷渡或合法來港的舊移民,以及在回歸後才來港的新移民,而這些在回歸前後移民來港的新舊移民,在對民主的支持度和被同化、社區化式潛移默化的時間都大有不同。
 
在包括舊移民的分析裏(要留意舊移民的數目佔整個數據40%),黃馬林三人發現移民較支持建制,被同化的時間亦較長。
 
新移民呢?他們發現「As for the support for democrac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ecomers and the natives.」他們對香港經濟評估和國民身份自豪感亦在兩年內會被同化。這與論文開頭標榜的「發現」有明顯出入。
 

偏好比較不容易

 
另外,論文中的數據來自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第四波調查,當中便問到受訪者的政治取態、對香港經濟評估、對大陸政府信任以及對大陸的國民身份優越性。經濟學行內不時會用到調查數據,無論是人口普查數據或長期追蹤同一家庭的面板數據(panel data)很多時都是由調查得來。
 
我有關網上盜版的研究,亦由於缺乏現實數據而需要自己設計調查問卷。不過,這些調查所問的問題大多都與受訪者的行為有關(例如「你現在的工作是甚麼?」或「你有否下載非法電腦軟件?」等),而非直接問受訪者的偏好。
 
一方面我們都相信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一方面不同人的偏好要比較並不容易。我話我好愛國,你話你又好愛國,我話我比你更愛國,你又話你比我更愛國,這樣口同鼻拗可能真係要拗到天荒地老。我和兩位欄友曾經用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作一些初步分析,但我們竟發現大陸人民「相信」法庭和國家政府的程度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是實情如此?還是大陸同胞對「相信」的定義和其他人不同?抑或是大陸同胞在被調查時口不對心?我不知道。如果不用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或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我們還有沒有辦法了解新舊移民對政治取態?這我有點想法,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