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於香港大學附近的龍虎山郊野公園發現一個從未被描述過的新螞蟻品種,名為「紫荊花細腰家蟻」(Paratopula bauhinia),又稱金樹蟻。其研究團體負責人管納德博士認爲,陸續有新物種被發現,說明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依然有限,而在這個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日漸消失、眾多生物面臨絕種的年代,趕緊在新物種消失前發現牠們並作出記錄尤其重要。管納德博士說︰「地球上有大概八成的生物仍然有待我們去發現,新品種的描述對研究以至保育生物多樣性等均非常重要,在香港亦然。」(註1)
發展郊野公園 破壞自然生態
筆者十分認同管納德博士上述的言論,但同時亦憂慮新品種熱潮過後對有關品種的保育問題。近年港府為了紓緩香港房屋供應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擬修訂郊野公園條例,恐怕發展郊野公園工程一旦展開,將對本土的自然生態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對這些珍稀瀕危生物的存活與繁衍埋下了極大的隱憂。筆者一向關心本港野生蘭花的保育情況,到目前為止,本港已被發現的野生蘭花有128種,但其中約一成已在野外絕種,瀕危及近危的品種更超過半數。野生蘭花所受到的威脅除了來自濫採者的竭澤而漁,更是政府保育政策的不足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土地的需求十分殷切,近年港府官員一直建議開發郊野公園作住宅土地用途。根據1976年訂定的《郊野公園條例》,現時有24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受法例保護,大約佔香港四成土地。開發郊野公園的牽涉修例,一時三刻未必有即時危機,但一般保育人士均指出港府在學項莊舞劍,劍指綠化地區,一旦綠化地區失守,唇寒齒亡,郊野公園將來亦難倖免,若有關條例一旦被通過,存活於其中的蘭花物種數量將會大減甚或消失。
全球氣候變化使天氣變得愈加極端,自然災害更趨頻繁。天氣變化,令物種的生存條件改變,適者生存,未適應者亦隨之被淘汰。倖存物種縱使逃過氣侯一劫,但在原生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情況下也不容樂觀。城市急速發展,加上極端天氣,近年港府為鞏固斜坡抗禦特大暴雨的能力,利用泥釘等方式減低山泥流動性,加建天然山坡防治工程,其中泥石防禦網、混凝土泥石壩和孤石加固工程,更完全扼殺了野生蘭花的生存空間。此外,政府在維修斜坡時進行了不必要及過量的除草工程,斜坡變得光禿禿,由於缺乏植物抓緊泥土,造成水土流失,亦影響如野生蘭花、鳥類及昆蟲等生態,加上工程業界普遍對蘭科植物認識不深,在施工過程中亦未有意識要保育蘭花。
保育香港生物多樣性
筆者年初開始,每月在專欄中介紹不同本港原生種蘭花,研習資料時發現不少珍貴的品種已被列為瀕危,甚至絕種。為保持香港生物的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筆者希望可以促成工程業界發起「香港工程業界原生種蘭花保育關注組」,透過講座、參觀蘭場、實地考察等活動,讓業界人士增加對原生種蘭科植物的認識,並製作網上平台及蘭花辨識手冊,讓業界在開展工程時可及時發現需要保育的蘭科族群,繼而進行遷地保育,從而對蘭花保育作出貢獻。
筆者去年成功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贊助推行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剪報一及二),並獲漁農自然護理署批出採集標本許可證,將按照4種野生蘭花(註2)的花期擬定時間表,進行果莢收集,並在校園帶領學生進行無菌繁殖,將來育養成長野生蘭花,香港動植物公園已答應會全數接收、管有及護理有關計劃所成功繁殖的蘭花,將來更會作公開展覽。 筆者於月內將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到野外收集蛇舌蘭(Diploprora championii)的果莢(圖一),希望第一批苗瓶可以在年底前完工。筆者希望可以透過生物科技進行原生種蘭花繁殖,為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註2:4種的野生蘭花分別為竹葉蘭(Arundina graminifolia)、流蘇貝母蘭(Coelogyne firmbriata)、蛇舌蘭(Diploprora championii)及苞舌蘭(Spathoglottis pubescens)。
(圖片由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