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談香港社會問題的關鍵

當慈禧提祖宗之法不可改,滿清便連帶中國沒落。共產黨的興起是吸收了歐洲文明,中國學德、學俄、學日、學美。山溝裏出的革命只能在中外文化整合、全球環境下才能理解。香港要在中國的基礎上發展,便得推動多元化,重新學習,再次開放市場與心靈。

多元化與開放

 
香港發展需要多元化,也即是民主化。但民主化並不是定期投票找代理人,而是容許和鼓勵社會上不同群體與個人。在法治與道德的基礎和限制下,各自參與發展、尋求發展,不由政府代辦,不受資本家壟斷,也不給商業化的媒體控制,而是社會騰出空間、資源讓各方努力,各方替自己及社會尋找新出路。多元化才會有創新與演化,才會打破既得利益壟斷和專制。多元化便要寬容,相信別人,尊重別人。多元化的發展是包容性,讓絕大多數人得益,而不是把權力、財富、資源集中於少數人手裏,讓他們濫用、浪費和以此剝削大多數人。
 
多元化便是反對近親繁衍,防範由此而生的各種遺傳疾病迭生,歷史上的文明古國往往敗於近親繁衍、保守封閉。中國歷史上的文明大發展,都是夷夏或胡漢融合,周朝、秦朝都是從西邊夷狄地區發展出來,唐朝更是胡化漢人與漢人胡人的結合,宋朝則與游牧民族等互相衝撞交流,還加上海上的大貿易才造就中國歷史上科技發展的最高點。明代下西洋是靠中亞、回回之力,且開拓了全球的白銀大循環,跨越大洋大洲。清朝康乾盛世是游牧民族傳統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當慈禧提祖宗之法不可改,滿清便連帶中國沒落。共產黨的興起是吸收了歐洲文明,中國學德、學俄、學日、學美。山溝裏出的革命只能在中外文化整合、全球環境下才能理解。
 
香港要在中國的基礎上發展,便得推動多元化,重新學習,再次開放市場與心靈。
 

年輕一輩的幻想

 
對於香港年輕一輩,特別是在大學受教育的不少人,說香港的發展脫離不了與珠三角合作,他們可能聽不入耳。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不知道香港的歷史,連回歸前20、30年的情況也不知道,且不願意去了解、學習,因而不知道這100多年香港社會、經濟是怎樣走過來的,於是他們可以擁抱英國在香港的殖民主義,讓他們的幻想、誤解把殖民主義美好化;他們也可以更天真地主張香港回歸英國、歸附美國,以做中國人為恥。
 
香港這輩青年或可說是幻想、妄想的一代,他們能夠這樣,是倚靠香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制度資源和物質財富,都是他們的父兄輩在過去幾十年的血汗辛勞結果,他們變成二世祖式的不勞而獲。社會的發展要求承傳,承傳的條件是要承認前人的努力,要明白環境的限制,要願意付出,用努力去接上一代的努力。但是所謂自治、港獨、歸英歸美,有半點承傳因素嗎?
 
不願承傳,所以他們可以狂妄地否定香港與內地合作發展的事實與成就。而他們的狂妄還加上幼稚,不知國際政治、經濟與市場,更不認清楚香港的發展已處於瓶頸。不重新調整加深與珠三角的合作,香港的社會經濟會由盛轉衰。他們的幻想不可實現,且已成為香港擺脫困境愈來愈大的障礙。台灣台獨走到蔡英文政權仍是一籌莫展,只等待什麼時候逾越政治底線觸發武力統一。
 
香港的自治、港獨能往哪裏走?個人可移民,也請這些人移民,大多數人還要生活、發展。

 

最關鍵防線

 
港獨本是癬疥之患。若不是佔中、反政改、旺角暴亂等串聯起來,政府處理軟弱,港獨主張者不會走上街頭公開宣傳,年輕一輩糊糊塗塗之間亦不會從城邦論變成本土主張以至今天公開的港獨。
 
台灣過去20、30年由爭民主的黨外,到反國民黨的民進黨,再到台獨的民進黨的發展過程。在香港便只是曾蔭權時代的反高鐵開始,幾年時間港獨的主張氾濫於媒體、校園內及網絡上。這樣的變化急速,令人驚奇。
 
在台獨化的過程裏,關鍵的是一批從美國回來加入民進黨陣營之內,使黨外老一輩被新一代所替代,世代轉變同時變成意識形態的轉變。陳水扁等在台灣城市及台灣政府的掌權,更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在政策、體制,特別是教育方面帶來根本性的轉向。台獨在蔡英文上台時已在台灣扎下深根,公開宣布台獨與否只屬形式。
 
香港回歸以來,治權開始衰弱。媒體、教育 (尤以大學為主) 亦逐步淪陷。香港本已長期存在反共反中的心態,殖民地培養出來的既得利益與精英在回歸後甚至有更大的控制權。香港也多了到處都是持外國護照、擁外國居留權、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沒有歸屬感的人。從政府到民間都有着支持港獨發展的土壤,差別只是中央與港府會否容忍乃至縱容這樣思想的轉變。
 
本土、港獨派系的出現進一步把泛民押往港獨方向,尤其是經泛民的世代更替,這樣的轉變更容易。港獨還只是虛的,現應是中央及特區政府的最關鍵防線。
 
(封面圖片:Pixabay)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