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山校長:帶領香港高等教育邁向新紀元

三三四學制為大學課程帶來革命,由職業訓練,變為加入通識,並非只有本科,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

踏入90年代初期,隨着嶺南、浸會、理工逐一升格成為大學,加上科大的創校,標誌着香港高等教育發展揭開新一頁。千禧年後,高等教育的改革未曾間斷,其一便是大學由三年制走向四年制。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校長黃玉山教授不但目睹香港高等教育的轉變,更曾參與其中,帶領香港高等教育邁向新紀元。
黄玉山校長的人生方向一直徘徊於從事教學和科研。大學畢業後,黄校長回到母校威靈頓中學任老師,視教學為終身職業。其後在加拿大修讀博士時,因對科研產生興趣,曾一度決定留在加拿大委身科研。輾轉之間,黄校長因渴望貢獻華人地區,毅然回港,重燃委身教育的心志,曾在香港多間大學任教,現為公開大學的校長。

大學畢業 重返母校執教

黄校長在香港土生土長,中學時就讀威靈頓中學,其後升讀浸會學院的生物系。在大學的經歷中,黄校長感受能與學生一同成長的快樂,從而對教育產生濃厚興趣。因此, 1972年畢業後,黄校長回到母校威靈頓中學擔任老師,與學生建立熟絡的關係,因而十分享受當時的教學生活。為了長遠從事教育工作,黄校長希望取得更高學歷。由於浸會學院當時是私立學院,香港政府尚未認可,故此黄校長擔任老師一年後遠赴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修讀碩士學位。

出國留學 曾希望委身科研

黄校長指,因昔日在香港讀書時喜愛參加學生活動,導致成績差強人意。但是在加拿大留學的時候,發奮圖強。不但取得八科甲等的優異成績,科研進行順利,更在1977年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第一篇論文,故將原定在碩士課程畢業後回港的計劃拋諸腦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課程。黄校長在麥基爾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曾發表八篇國際性文章。在從事科研的幾年,黄校長漸漸對科研產生興趣,改變原來從事教學的夢想。然而,黄校長的心底裏仍埋藏着對從事教育的一份執着,這份執着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為黄校長日後從事大學科研和推動教學改革埋下伏筆。
黃玉山校長曾於威靈頓中學擔任老師,這些經驗有助他更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令他能與學生建立熟絡關係。(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黃玉山校長曾於威靈頓中學擔任老師,這些經驗有助他更了解年輕人的想法,令他能與學生建立熟絡關係。(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不想成為老華僑」  毅然回港

當黄校長修畢博士學位後,已收到三封聘用信。他最終選擇前往多倫多大學擔任教授。其後,他卻因愛國之心,「不想成為老華僑」,懷着對服務華人地區的堅持,故此回港工作。他原定計劃留港工作一至兩年,一旦不習慣香港的工作模式便重返加拿大發展。回港初期,因香港發展科研的資源有限,引致黄校長未能全力進行科研,取而代之從事大學教育,並在理工學院任教生物系,加上因享受香港的生活,決定留港工作。黄校長稱,這是人生中難以預料的轉變,因當時身邊很少朋友會選擇回港。

助科大創校 成心中的瑰寶

在理工學院任教五年、在中文大學任教三年,黄玉山在偶然的機會下,獲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的邀請,成為科大創校教授。當時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常提及科大創校是「夢想」,源於科大校舍當時仍是一紙草圖,未曾完工,加上香港被視為文化沙漠,竟然要多建一間大學,故此很少人相信科大能成真。再者,科大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有很多事情未能盡善盡美,需付上不少心血和時間。但是,全因對這份夢想的堅持,黄校長願意為此背水一戰。
為了令科大這份夢想實現,黄校長廢寢忘餐。他笑言,現時立法會的「飯盒會議」,早已在籌備科大時出現。因科大未有校舍時,在尖沙嘴租用辦公室,科大校長吳家瑋吩咐員工到附近買飯盒,然後一同開會,席間便能決定很多事情。
除此之外,黄校長在科大創校時,需負責購置儀器、招生、課程發展、設計實驗室等事務,有時更要到美國邀請教授加入科大。黄校長對於游說張立綱教授加入科大一事,仍然記憶猶新,因科大曾三度邀請他回港任教,他卻認為香港的土壤不適合,亦曾向黄校長潑冷水。話雖如此,張立綱教授最終還是受他們的熱誠感染,決定回港。看着這些成果,黄校長稱「很回味那段時光」。
從一紙草圖至現今國際知名,故此黄校長認為,科大創校是人生難得的經歷。

善用過往服務多間大學的經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經歷差不多十年的時間,科大已在香港高教育的土壤中扎根,黄校長亦由創校教授,在1997年晉升為協理副校長(研究及發展)。翌年,他又獲委任為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直至2014年4月,他成為公開大學的校長。他表示,「到每間大學任職時,他均希望做到退休,沒有預期轉學校。」
黄校長認為,昔日服務香港多間公立大學的經驗,對他現時服務公開大學大有裨益。因為在公立院校從事教育發展、提高課程和師資的質素、處理學校的行政,與在公開大學需要處理的事務有很多相同之處,所以從其他院校得來的經驗,均能在公開大學中學以致用。
香港公開大學校友遍布各行各業。(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香港公開大學校友遍布各行各業。(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學生參與社運 出於關心社會

黄校長年輕時除了在香港高等教育發展上不遺餘力,他亦曾參與社運和保釣。黄校長認為現時學生參與社運,源於學生與其他社會階層均需關心社會發展。由於學生年紀輕,理想主義強,故此參加社運是很正常的。對於是否希望公大學生會在社運中扮演帶領的角色,黄校長表示,「作為大學校長、教授,他全力協助學生的成長。至於參加活動的積極程度、站得有多前,不應由他鼓吹或阻止,這是同學的個人發展。」

學制改革提升大學規模

香港高等教育始於1911年,因該年有首間高等教育學府香港大學的成立。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大學數量不再寥寥可數。黄校長指出:「昔日香港只有一間大學——港大,開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公務員。其後因1949年內地的新移民湧入,知識分子和教會學校均遷至本港,高等院校的數量漸趨增加,60年代初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但當時的中大規模仍小。時至今日,隨着知識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大學學額,故此現已供不應求。」面對目前只有約18%的偏低大學入學率,黃校長認為:「政府改變政策,從只發展資助的大學課程,改為發展半自資大學課程和自資院校的方向是正確的,亦能改變高等教育的生態。」
踏入千禧年,三三四的教育改革隨即展開。直至2012年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分水嶺,因大學由三年制課程改為四年制課程,標誌着大學規模的提升。黄校長強調:「表面上,政府資助的大學只能為18%的中六學生提供學位,但是實際上大學的辦學規模已增加三分之一,所以是很大的成就和突破。」

新學制為大學課程帶來革命

黄玉山校長表示:「三三四學制為大學課程帶來革命,由職業訓練,變為加入通識,並非只有本科,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除了課程的改革,「三三四學制為大學的硬件和設施帶來飛躍,例如港大、中大、科大均興建了新教學大樓,設施漸趨精緻、實用和進步。」還有,「三三四學制促進香港高等院校與內地的實質性合作。因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往內地開設分校,如浸大在珠海建立分校;中大在深圳開設分校;科大在廣州南沙成立分校等,而公大則正探討與內地高等院校合作的機會。」
縱然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很多成就,但是亦有美中不足之處。黄校長指出,同學的視野仍然狹窄和冒險精神下降。他以自己孤身前往外國讀書的經驗為例,他往外國留學除了希望提高學歷,也希望增廣見聞;反觀現在的學生,即使有機會出國留學,仍希望留在香港,缺乏出去闖的心。
另外,黄校長認為:「國際化並非有更多海外學生入讀,反而是香港學生選擇前往海外讀書,竭力了解國際間正發生的事情,培養對不同文化和語言的興趣。不但要增強國際視野,更要關心自己的國家,因為香港也是國家的一部分。 」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灼見名家圖片)
黃玉山校長簡介
在香港接受小學、中學及大學教育。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植物生化學碩士及博士。曾在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擔任研究員。
返港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1990年加入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成為創校教授之一。1997年晉升為協理副校長(研究及發展)。翌年獲委任為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及生物學講座教授。2006年重返香港科技大學擔任行政副校長。
研究領域包括環境生物科技、植物生化學及紅樹林保育/資源利用的研究。2006及2009年成為英國生物學會院士及香港科學會院士。2014年4月出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曾任課程發展議會主席、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學者協會多屆會長等公職,現為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