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禪・詩・山水的人生觀

如果帶着小朋友,讓他們多了解大自然和環保的重要性,分享禪詩時又可多點接觸中文,若果真的能參悟一些真理,能活得開心自在點就更完美了。
近年佛教在香港發展得較快,多了年輕的上班族對佛教產生興趣,除了一些人真的對佛教的義理有感應之外,也有不少人是覺得佛教有些修行方法對減壓有積極作用,所以,注重以日常生活體驗來探索真理及人生的禪宗就成為切入點。為人熟悉的星雲大師的佛光山、聖嚴法師(已故)的法鼓山、一行禪師的梅村和寶蓮寺都是屬於禪宗的道場。

 

學禪有助保持身心健康

 
禪宗注重從心尋回自我(本來面目,佛的境界,所以人人皆能成佛),心不受外間的事物蒙蔽(開悟),開悟很難,但學禪後調節煩惱的能力可能較佳,對保持身心健康有幫助。
 
佛教傳入中國後產生了很多漢化的教派,但是經歷了三武滅佛的法難後(指的是北魏太武帝(西元408-452)、北周武帝(543-578)和唐武宗(814-846)先後三次的大規模禁佛事件),很多教派都因為流失了經典而式微(幸運地,清末、民國時期不少經典從日本和韓國回流),但是禪宗有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特性,師徒主要是以對答和身體語言來論證悟道的境界,以日常生活來觀察真理,不是建基於經典,所以一直在中國保留下來,傳承不斷至今。

 

欣賞山水思考人生道理

 
一些道場不時會舉辦行山習禪活動,大部分都是開放給任何人隨緣參加,由禪師帶領參加者,一邊行山欣賞山光水色,一邊透過觀察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四時變化,去思考人生的道理,如世事無常、迴圈不息(今天盛放的鮮花,幾天後就凋零落地,但混入泥土,經過雨水和陽光的滋潤,又成為新生的花草),啟發我們對生老病死、成住敗空的自然觀。
 

從詩參悟真理

 
永恒的道理在不同時代都可以有共同語言。詩詞就是很好的表達方法,因為禪意是不能盡說的,詩詞是含蓄的文字,如《詠花》就是一首很適合行山時朗讀和反思的禪詩:「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恐隨風。」適量的走路是鍛練腿部和腰部的好運動,對我們平常時保持優雅的姿勢有幫助,如果帶着小朋友,讓他們多了解大自然和環保的重要性,分享禪詩時又可多點接觸中文,若果真的能參悟一些真理,能活得開心自在點就更完美了。
 
原刊於《晴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