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我們的香港:港產片年代

香港在回歸前被形容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所有的東西上都有個「限期」。
《淘不盡的風流人物——十個香港新新浪潮導演的創作旅程》作者何故,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現職跨媒體創作人,集作家、編劇、影評人、大學講師、文化研究員、遊戲設計師、電視台及電台節目主持於一身。

淘不盡的風流人物

有不少人說香港電影已死。香港的電影工業真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嗎?何故卻認為是「江山自有人才出,巨浪翻起千堆雪」。近年,有不少學者或影評人提出「新新浪潮」來形容現時香港電影的發展。他說,「香港電影依然是充滿活潑的生命力。」如有不少的電影金句深入民心,《無間道》的「三年、三年又三年……」、《狂舞派》的「為咗 XX,你可以去到幾盡?」、《哪一天我們會飛》的「香港唔係一個追夢的地方」等,這些電影的金句都能夠引起令觀眾的共鳴,香港電影還有一班忠實的支持者。
他以「淘不盡的風流人物」為書名,精選了十位不同背景和類型的香港「新新浪潮」導演, 「香港處於轉型期,他們依然努力不懈,逆境自強。」他們代表了一個行業,也代表了一個時代,更代表了一個城市。
何故以「淘不盡的風流人物」為書名,精選了十位不同背景和類型的香港「新新浪潮」導演。
何故以「淘不盡的風流人物」為書名,精選了十位不同背景和類型的香港「新新浪潮」導演。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雖然近年來港產片不論產量或票房收益都每況愈下,但他以「中年危機」作比喻,危中,有機。「香港電影最蓬勃的時候,亦是處於最動盪的時間。」他提到過去香港在回歸前,被形容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當時的人發現原來所有的東西上都有個「限期」,這使香港電影在95、96年時候的產量和票房總額處於最高峰。
直到回歸後,港產片出現了轉捩點。當時有兩個主要原因導致情況發生,第一是因為遇上金融風暴,另外很多電影從業員看到內地大市場,認為是一個巨大潛力的發展空間,因此出現「合拍片」的潮流。「後來發現這反而是一道『催命符』,兩邊不討好,既得不到內地觀眾的歡心,又得不到香港觀眾的喜悅。最早期參與拍攝合拍片的,是當時香港最前線、最活躍、最有實力的電影從業員。」

港產片的特色

他認為香港電影現時有兩大機遇,第一是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本土文化一直是香港電影一個重要的元素,簡單舉例,香港的廣東話幾乎有一半以上夾雜了英語。」他舉出,單一個「水」字,在廣東話中就有「吹水」(侃侃而談)、「回水」(退錢)、「散水」(分道揚鑣)等特別用語。他認為,妙趣的廣東話,正是香港電影展現其創意力及生命力之處。編劇出身的他,在電影對白中都會加入港式笑話來呈現本土的文化特色。
另外一個是香港電影能呈現香港人的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他提到現時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他們會拍攝電影給年輕的留學生、新移民,讓他們了解回歸前香港的生活狀況,助他們融入香港的文化。

新新新浪潮 革命性的突破

他認為香港電影的「新新浪潮」已經來臨了一段時間,往往身處局中未能察覺。講座中有觀眾向他提問對《十年》獲最佳電影的看法,他的回應是「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十年的確有很多沙石(製作上的瑕疵),但它不只是一部電影,它更是一個Movement。」他以法國新浪潮作喻,當時先鋒派導演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在拍攝手法上大膽使用手搖鏡頭和以不一樣的敘事模式,打破觀眾習慣的閱讀模式。如此的大膽實驗,令人反思電影原來是可以這樣拍攝的,觀眾原來是可以如此欣賞的,便是為世界電影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
新書《淘不盡的風流人物——十個香港新新浪潮導演的創作旅程》封面。
新書《淘不盡的風流人物十個香港新新浪潮導演的創作旅程》封面。
【追憶我們的香港】系列文章:
(三)追憶我們的香港:港產片年代
(封面圖片:電影《花樣年華》;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本社編輯部